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开放及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行开放(ORC)及腹腔镜(LRC)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资料,其中ORC组13例,LRC组2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控尿情况及肿瘤学随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RC组较ORC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P=0.013)、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短(P=0.001)、住院时间短(P=0.005)的特点。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725)。所有患者术后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P=0.393)以及淋巴结阳性率(P=0.562)方面无统计学差。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8~47个月)。在术后1年内,LRC组与ORC组在日间控尿率(88.2%vs.84.6%,P=0.773)及夜间控尿率(70.6%vs.76.9%,P=0.697)无明显差异。在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盆腔复发2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1例。3例患者死亡。LRC组与ORC组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术后控尿功能及肿瘤学结果与开放手术疗效相当,因此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患有3~4期慢性肾脏病(CKD)的肾癌患者术后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病理证实的1 353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将eGFR≥60ml·min~(-1)·(1.73m~2)~(-1)(1~2期CKD)的1 1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15ml·min~(-1)·(1.73m~2)~(-1)≤eGFR60ml·min~(-1)·(1.73m~2)~(-1)(3~4期CKD)的171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中位年龄55(25~84)岁,对照组中位年龄55(24~87)岁。男性患者试验组110例(64.3%),对照组837例(70.8%)。两组BMI、高血压病、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GFR显著低于对照组[(50.77±8.49)ml·min~(-1)·(1.73m~2)~(-1) vs.(92.00±34.65)ml·min~(-1)·(1.73m~2)~(-1),P0.01]。试验组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85.4%vs.76.1%,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分别为91.2%和89.1%(P=0.171),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89.3%和8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eGFR60ml·min~(-1)·(1.73m~2)~(-1)均不是影响CSS或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3~4期CKD并不影响肾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的122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患者术前1周内最近一次的血常规结果。应用ROC曲线测定SI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SII的最佳界值。主要随访终点为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CSS的因素。 结果根据ROC曲线及最大约登指数确定SII界值为602.66,并将所有患者分为高SII组(SII>602.66)和低SII组(SII<602.66)。与高SII相关的因素包括:高龄、高ASA评分、高G分级、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肉瘤样分化、肿瘤坏死、淋巴微血管浸润、贫血、高NLR值、高PLR值。122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9.0个月(IQR 45.0~74.0),其中122例(9.9%)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因肿瘤死亡,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90.72%。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SII值、高G分级、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肉瘤样分化、肿瘤坏死、淋巴微血管浸润、贫血、高NLR值及高PLR值是影响患者CSS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高G分级(HR=2.115,95%CI 1.378-3.246,P=0.001)、高T分期(HR=3.591,95%CI 2.278~5.661,P<0.001)、淋巴结转移(HR=2.169,95%CI 1.239-3.800,P=0.007)、远处转移(HR=5.590,95%CI 3.636-8.595,P<0.001)、高SII值(HR=1.788, 95%CI 1.212-2.637,P=0.003)为影响患者CS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SII升高是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根治性切除术后CS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以最小的创伤完成对疾病的最佳治疗是外科医师以及患者永恒的追求,正是这一愿望推动着外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微创外科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01年,德国外科医师Georg Kelling便使用膀胱镜对狗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术,而后他还试图通过对腹腔充气制造气腹来对腹腔内出血的患者进行止血,但他所进行的探索已经远远超越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而不被医学团体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散发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4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临床病理特征、随访结果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9例双侧散发性肾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56岁。同时性双肾癌37例,异时性双肾癌22例。43例患者双侧肾肿瘤均行手术治疗,11例患者仅行单侧手术治疗,5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59例患者共有122个肿瘤,106个肿瘤有组织病理结果,其中以透明细胞癌为主(93.4%)。中位随访时间62.1个月(4~277个月),其中39例患者(66.1%)无瘤生存,4例(6.8%)患者带瘤生存,16例(27.1%)患者死亡。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3.5%,5年总生存率为81.1%;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73.1%,5年CSS为64.8%。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干扰素治疗(P=0.036)及双侧肾癌均接受手术治疗(P<0.001)与良好预后相关。结论:肾透明细胞癌是双侧散发性肾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治疗主要为保留肾单位手术;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肾癌患者均有较高的CSS;应用干扰素及双侧肾癌均接受手术治疗与良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11年间前列腺癌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随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卫生状况的进步,前列腺癌分期、发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等临床特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7~2007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且具备较完整临床资料的前列腺癌患者784例,根据诊断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1997~2001年)、中期组(2002~2004年)和近期组(2005~2007年),对各组初次诊断时的分期、年龄、Gleason评分、PSA水平进行统计,比较其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局限性前列腺癌进行D’Amico风险分级,分析各组局限癌中风险级别的构成。结果:早期组与中期组相比,在年龄、Gleason评分、分期转换评分、肿瘤局限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组与近期组相比,在Gleason评分、分期转换评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肿瘤局限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与近期组相比,在Gleason评分、分期转换评分、肿瘤局限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危、中危组前列腺癌在各组的局限癌中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随经济社会发展及医疗卫生状况的进步,前列腺癌住院患者诊断时的PSA水平及分期呈下降趋势,但年龄无显著变化。低危、中危组前列腺癌在局限性前列腺癌中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紫杉醇、吉西他滨对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中核小体结合蛋白1(NSBP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 分别用10%、40%、80%的50%抑制浓度(IC50)的紫杉醇和吉西他滨作用T24细胞48 h后收获细胞.利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 检测NSBP1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0% IC50)进行比较. 结果 RT-PCR结果 提示,在0%、10%、40%、80% IC50浓度紫杉醇作用下,T24细胞中NSBP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92±0.024、0.227±0.037、0.135±0.063、0.091±0.0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0%、40%、80% IC50浓度吉西他滨作用下,T24细胞中NSBP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2±0.044、0.262±0.031、0.151±0.014、0.089±0.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结果 提示,0%、10%、40%、80% IC50浓度紫杉醇作用下,T24细胞中NSBP1蛋白相对吸光度A值分别为0.473±0.017、0.252±0.041、0.194±0.023、0.118±0.016,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0%、40%、80% IC50浓度吉西他滨作用下,T24细胞中NSBP1蛋白相对A值分别为0.581±0.014、0.201±0.033、0.135±0.021、0.114±0.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紫杉醇、吉西他滨能使T24细胞中NSBP1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成为化疗药物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