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体外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与亚砷酸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透射电镜技术、流式细胞术检测青蒿琥酯或(和)亚砷酸作用后K562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结果:青蒿琥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IC50值为12.41 μg/mL,其有时间、剂量-效应关系;12.50~50.00 μg/mL的青蒿琥酯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12.50μg/mL青蒿琥酯与1.00 μmol/L亚砷酸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48 h后,凋亡率为21.07%,与阴性对照(1.87%)、单独应用青蒿琥酯(7.45%)、亚砷酸(2.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次为1 128.39、335.47和1 058.40,P值均为0.000.结论: 青蒿琥酯对K562细胞具有凋亡诱导作用,并且与亚砷酸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栓素(TXA_2)及前列环素(PGI_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同步测定32例白血病病人血浆及脑脊液中血栓素及前列环素稳定代谢产物TXB_2和6—K—PGF_(1α)的含量,探讨TXA_2及PGI_2与白血病及脑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例1 男,71岁,干部。反复发作心慌20年,加重1个月于1993年3月4日入院。既往健康。体检:T36.5℃,P 78次/分,R 22次/分,BP 16/10kPa(120/75mmHg),平卧位,双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94次/分,律不整,心音强弱不一,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及早搏,P_2不亢,心界不大,腹平软,肝脾不大,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Hb 135g/L,WBC 5.1×10~9/L,N 0.69,L 0.24,M0.05,E 0.02。血Na、K、Cl、CO_2CP,肝、肾功能,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均正常。心电图:电轴不偏,心房纤颤并室内差异性传导,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清,无肺充血、淤血,心影不大,心胸比例<0.55。超声心动图:左房、右室增大,左房内径63mm,房间隔、室间隔连续,室间隔下段运动减弱,左房中下部有一异常条状隔膜,隔顶突向二尖瓣方向,隔膜的右外侧靠近左房壁有一10mm的开口,此处血流速度为1.75m/s,主动脉根部31.4mm,右室内径32mm。各组瓣膜回声正常。超声诊断为先心病,三房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TNF-α因子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确诊的62名BCR-ABL阴性的MPN患者(35例ET患者,19例PV患者,8例MF患者)及15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两部分,分别提取细胞中的DNA及mRNA,并将mRNA反转录为cDNA.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JAK2V617F突变及TNF-α的表达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总体阳性率为64.52% (40/62),其中ET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54.28% (19/35),PV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94.74%(18/19),MF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37.50%(3/8);ET、PV、MF患者的JA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为0.838±0.419、4.417±0.658、2.746±2.009;ET、PV、MF患者TNF-α的表达分别是正常对照的1.7、7.0、8.2倍(P<0.05);且JAK2V617F突变负荷与TNF-α的表达水平呈线性相关(Pearson r =0.610,R2 =0.372,P=0.005).结论:TNF-α在BCR-ABL阴性的MPN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ET、PV、MF中表达升高且表达量不同,且与JAK2V617F突变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多种疾病基础上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  相似文献   
6.
7.
任媛媛  张凌岩  李英 《新医学》2012,43(5):281-284
骨髓增殖性肿瘤以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增殖为特点,近年来发现的活化酪氨酸激酶突变JAK2V617F在某些类型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该发现极大地推动了选择性JAK2抑制剂用于治疗骨髓增值性肿瘤的研究发展。该文总结了JAK2抑制剂在骨髓增殖性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地位,并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益处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MDS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初治MDS患者239例,按照WHO分类标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分型、预后分组、血常规以及骨髓穿刺、活检和染色体检查。结果:239例MDS患者中,≥60岁104例,占43.51%;患者就诊时三系均低占56.49%;初诊时症状多为头痛头晕、面黄乏力等;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8.08%。不同MDS分型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DS预后分组与年龄、活检标本骨髓增生活跃度、FISH异常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BC、RBC、Hb、PLT、NEU、骨髓增生活跃度、染色体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患者多为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初诊患者应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分型及预后分组,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DIC的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凌岩  徐功立 《山东医药》2002,42(17):60-6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发生在多种疾病基础上的全身性血栓 -出血综合征 ,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1 感染性疾病感染是 DIC发生的首要原因 ,占 DIC患者的 30 %~4 0 % ,包括 :1细菌感染 :如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属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2病毒感染 :如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重症肝炎、麻疹等。3立克次体感染 :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4原虫感染 :如恶性疟疾、黑热病等。5其他感染 :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组…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白血病38例分析张凌岩(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济南250021)杨春杰(宁津县人民医院)左翠娥(肥城市人民医院)作者简介:张凌岩,女,35岁,主治医师,硕士近年来,老年急性白血病有增加趋势。我院自1991~1996年共收治急性白血病289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