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9篇
临床医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上颌窦根治术后的鼻内窥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颌窦根治术后的鼻内窥镜检查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李智渊,廖志苏[关键词]鼻内窥镜,上颌窦根治术上颌窦根治术是鼻科常用手术,由于鼻窦结构错综复杂,感染不易控制,如术中处理不当,造成复发机会很多,大部分患者不愿再次手术。因此,对手术失败原因尚无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常人们认为是Adam Politzer(1835—1920,现代耳科学之父)最早描述了分泌性中耳炎(同义词: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其实,早在Politzer之前,这种疾病已经存在、流行,并且被当时的医生所认识。  相似文献   
3.
鼻-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ing papillomaof nose and sinus)是比较多见的鼻腔及鼻窦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具有多发性生长,易复发及恶变的特点。而上颌窦腺癌,在上颌窦恶性肿瘤中并不多见。而关于鼻-鼻窦乳头状瘤并发上颌窦腺癌的病例实属少见。现就本院近期发现1例作一报道,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 ,探讨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分析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 ,同时观察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组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减少 ,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holine ,PC)和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分别是 (19 9± 1 7) %和 (36 8± 2 7) % ,而正常组的PC和PE分别是 (2 5 7± 2 1) %和 (43 7± 3 8) % ,P值均 <0 0 0 1。模型组最低表面张力 (minimumsurfacetension ,γmin)为 (18 5± 2 4 )mN/m ,比正常组 (7 6± 0 8)mN/m升高 ,P <0 0 0l。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 ,PC和PE增高 ,分别为 (2 3 3± 2 2 ) %和 (42 5± 3 6 ) % ,γmin降低 ,为 (11 8± 2 3)mN/m。结论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化成分明显减少 ,活性减弱 ,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温州地区128例聋人致聋原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聋人的致聋原因。方法对温州地区128例感觉神经性聋人进行病因学调查,并同时行线粒体DNA突变检测。结果发现先天性聋32例(25.0%),药源性聋60例(46.9%),可能高热致聋8例(6.3%),手术或外伤致聋2例(1.6%),不明原因后天性聋26例(20.3%)。在所有128例聋人中mtDNA1555位点突变检出6例,占4.7%,其中在24例家族史病人中检出4例(16.7%)。结论提示药物致聋是耳聋的重要原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建立筛选易感儿的有效实验方法,对降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中中鼻甲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为7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对不同病变的中鼻甲进行适当的处理.分为中鼻甲保留组(20例)、中鼻甲成形组(28例)和中鼻甲部分切除组(26例),采用美国康涅狄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CCCRC)嗅觉测试法在鼻内镜手术前和术后第24周进行嗅觉测试,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的嗅觉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中鼻甲保留组的CCCRC得分较术前提高0.84分,中鼻甲成形组较术前提高0.85分,中鼻甲部分切除组较术前提高0.87分.三组患者术后嗅觉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中中鼻甲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嗅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与其他肿瘤一样,鼻咽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它与病毒、环境因素紧密相关,也与生物遗传、化学、物理因素有密切关系。鼻咽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被认为是可以揭开鼻咽癌发生、发展秘密的钥匙,基因药物也有希望成为鼻咽癌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鼻咽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一直就是基因研究的热点。笔者就鼻咽癌几个重要的相关基因Bcl-2、LMP-1、p53、nm23-H1、p16,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别在鼻内镜手术前后进行嗅觉功能的测试,确定其嗅觉功能改变情况,以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所致的嗅觉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CCCRC嗅觉测试方法对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前、术后第4周、术后第12周及术后第24周分别进行嗅觉功能测试,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患者总体嗅觉水平术后3次检测结果与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次检测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手术后第1个月患者嗅觉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2~6个月与第1个月相比嗅觉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处理25例鼻窦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志苏  李智渊 《浙江医学》1999,21(3):184-185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增多及个体工场设备简陋,导致鼻窦骨折发病率日渐增高。我们于1995年1月~1997年6月对25例鼻窦骨折行鼻内窥镜手术处理,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氩气刀与高频电刀、传统手术治疗会厌囊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氩气刀、高频电刀与传统手术治疗会厌囊肿的效果。方法:分别用氩气刀、高频电刀、传统手术切除治疗53例会厌囊肿患者。结果:采用氩气刀切除比传统手术切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不易复发的优点。采用氩气刀切除比高频电刀切除具有术后疼痛时间短、创面反应程度轻、会厌红肿消退时间短、创面愈合快的优点。结论:氩气刀治疗会厌囊肿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创面愈合快、复发率低、治疗效果确切的优点。氩气刀总体治疗效果优于高频电刀和传统手术切除,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