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再出血脑疝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21年12月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再出血脑疝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通过早期血肿抽吸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清除血肿,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1例,4例患者转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6个月后ADL分级,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1例。结论 早期血肿抽吸可以作为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再出血脑疝患者的首选手段,病情不缓解再行开颅手术治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12-15]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外伤性后颅凹血肿的治疗原则。方法:对2005-01-2009-06收治的外伤性后颅凹血肿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外血肿21例,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2例,硬膜外或(和)硬膜下、小脑内混合血肿2例。其中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3例,迟发性血肿2例;手术25例,保守3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后颅凹血肿由于位置特殊,易形成枕骨大孔疝,病情变化快,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清除血肿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腔球囊管在重症脑出血颅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重症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甲组患者采用术后放置双腔球囊管,并在术后逐渐释放注入球囊内的生理盐水;乙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1)甲组患者术后较乙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2)甲组患者术后较乙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3)甲组患者的住院费明显少于乙组患者(P〈0.05)。结论双腔球囊管应用于重症颅脑出血的患者能有效预防颅内继发血肿的发生从而缩短重症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显微手术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 术后24 h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80%以上28例,50% ~79%3例(9.37%),血肿残余40% ~ 49%1例.术后随访3~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4例(12.5%),Ⅱ级13例(40.6%),Ⅲ级12例(37.5%),Ⅳ级3例(9.4%),无死亡病例.结论 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止血可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预警作用.方法 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56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主要观察N2波潜伏期的延迟时间,取值点在尖头波的波峰,若是平头波或马鞍型波则取值点在中间部分,同时动态CT复查.结果 颅内压呈进行性增高趋势,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范围均有扩大.持续增高难于控制者,预后不佳.本研究死亡的7例颅内压均在400 mm H2O(1mm H2O=0.0098 kPa)以上.结论 无创颅内压监测安全、可靠、方便,能够及早判断病情的进展,对临床脱水剂的使用有指导作用,还可以根据压力差有效预警脑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加鞘内注药对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57例开颅术后重症感染患者均采用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加鞘内注药方法治疗。结果:57例颅内感染有46例感染均得到了控制并最终治愈,6例死亡,5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药是治疗重症颅内感染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24h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80%以上28例,50%~79%3例(9.37%),血肿残余40%~49%1例。术后随访3~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4例(12.5%),Ⅱ级13例(40.6%),Ⅱ级12例(37.5%),Ⅳ级3例(9.4%),无死亡病例。结论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止血可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并发张力性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CT引导下行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的1812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张力性血肿9例,发生时间在拔除引流管后7~14 d,平均10.2 d。更换穿刺入路后,再次穿刺引流术治疗,所有病人症状再次穿刺引流术后均改善。出院时GCS均为15分,GOS评分5分6例,4分3例;出院后1个月复查无复发。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仍可出现张力性血肿,可以再次通过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临床症状迅速缓解,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