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我们自1998年6份以来共收治霉菌性阴道炎140例,对其进行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症状及体征:白带增多、呈白色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外阴阴道瘙痒,粘膜充血。 1·2 实验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查见白色念珠菌。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来用2—3%苏打水在门诊进行阴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观察耻阴虱及其卵的微细结构。方法取耻阴虱成虫、虫卵,经冲洗、固定、干燥、镀膜,用日产SSM-560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新发现并证实阴虱头部有触须,位于口器两侧;新发现第一对足转节基部有一凹窝,内有半哑铃状突起,似为感觉器官;胸部背部有1对背窝。结论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耻阴虱的微细结构,为耻阴虱的形态结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次全切除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4年1月-2010年10月2475例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次全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并发症279例(11.3%),其中出血10例、肠道热灼伤4例、膀胱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1例、皮下气肿118例、感染10例、神经损伤7例、术后肩痛114例、暴露性角膜炎5例、皮肤电损伤5例、输卵管自阴道切缘脱出1例、切口疝3例.并发症中开腹处理1例,再次腹腔镜手术7例.2004-2006年并发症234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1.4%(234/746),2007-2010年并发症45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6%(45/1729).279例并发症中,以皮下气肿和术后肩痛多见,其中204例发生在前三年,28例发生在后四年,发生率分别为27 3%(204/746)、1.6%(28/1729).结论 手术操作技术不成熟、腹腔镜开展初期、术中视野暴露不佳、穿刺口过大、未辨清解剖结构盲目操作、盆腹腔严重粘连、切口异物污染、腹腔内气体残留、穿刺口未避开腹壁血管是发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妍  岳瑛  王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448-1450
卵巢上皮性癌的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其治疗原则是手术为主,加用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晚期卵巢癌是指Ⅲ/Ⅳ期的卵巢癌,即使对已有腹腔内脏器广泛转移者,也不应放弃手术的机会,手术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减小肿瘤负荷并行确切的手术分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碳酸酐酶Ⅰ、Ⅱ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分别检测内异症 32例、其他妇科疾病 (妇科组 ) 2 0例及正常妇女 12例血清抗碳酸酐酶抗体水平。结果 :(1)内异症患者血清抗碳酸酐酶Ⅰ、Ⅱ抗体阳性率(87.5 %、5 3.1% )高于妇科组 (2 5 %、15 %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2 )内异症患者血清抗碳酸酐酶Ⅰ、Ⅱ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妇女组 (0 %、0 %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3)妇科组及正常妇女组血清抗碳酸酐酶Ⅰ、Ⅱ抗体阳性率较低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检测抗碳酸酐酶抗体对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探讨其发病机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在早孕人工流产(正常早孕)及早孕自然流产(早期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HB-EGF在早期流产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连接法检测正常早孕妇女及早期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HB-EGF的表达.结果 正常早孕组与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均有HB-EGF表达,各组HB-EGF均表达于绒毛组织滋养细胞细胞膜和细胞浆内.灰度测定与对照组比较,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明显减弱(t=2.48,P=0.02).结论 绒毛组织产生的HB-EGF在正常早孕及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内HB-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早孕,HB-EGF在自然流产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内HB-EGF的减少有可能是发生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前研究认为多种因素与宫颈癌的预后有关.该文主要从宫颈癌的病因学(高危型 HPV分布)、临床参数、病理参数、分子生物学指标等方面对宫颈癌的预后进行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LN)与肌腱蛋白(TN)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异位内膜上的表达,探讨两者与内异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及内异症异位内膜病理蜡块标本LN及TN表达水平。结果LN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ECM)中表达差异不显著;TN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腺上皮及ECM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LN的表达与内异症的发生无关,不能作为内异症的一种预测指标。TN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细胞外基质中表达差异显著,对内异症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是解决异常分娩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输血及时、麻醉方法改进,手术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以及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国策,剖宫产手术率逐年增加,使我们认识到重视导致剖宫产的各种因素已刻不容缓。本文仅就容易导致剖宫产的诸因素加以探讨,作一回顾性分析并加以讨论,以便指导临床,有利于减少分娩的并发症。临床资料 1.剖宫产率 1986年10月至1990年8月在我院产科共住院分娩2 128例,其中剖宫产463例,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