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降低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针对腹胀、反流或呕吐、腹泻三大改善重点展开原因分析,从多样化培训、6S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结果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由63.01%降低至20.55%。结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是重症患者营养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品管圈活动,建立了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规范的干预措施,改善了重型胸部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97例ACS患者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3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4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与无心血管疾病者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CD40L、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TEMI组、NSTEMI组、UA组患者血清CD40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清CD40L与hs-CRP水平呈直线相关关系(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D40L高表达,其定量测定对鉴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无冠心病人群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及探索针对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衰患者以稳心颗粒、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收集本科室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接收的伴室性心律失常的60例慢性心衰患者,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30例,以美托洛尔缓释片用药;研究组共3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联合用药。治疗完毕后评估及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且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各组LVEF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研究组增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ro-BNP显著更低(P0.05)。结论针对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衰患者以稳心颗粒、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用药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对陕西省两个中学共345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的频率较高,同时也有不成熟和混合型应对方式的选择;②相关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各因子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5);③回归分析表明,沟通、情感反应和总的功能可以显著预测成熟型应对方式(β=-0.340,t=-6.684,P<0.01;β=-0.187,t=-3.182,P<0.01;β=-0.167,t=-2.573,P<0.01),总的功能、情感介入可以显著预测混合型应对方式(β=0.267,t=5.125,P<0.01;β=0.163,t=2.767,P<0.01),角色、情感介入、沟通以及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预测不成熟型应对方式(β=0.366,t=7.259,P<0.01;β=0.211,t=3.687,P<0.01;β=0.152,t=2.563,P<0.05;β=-0.100,t=-2.003,P<0.05)。结论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汉华  阳维德  郑萍  罗秀锋  李静  潘宏彬  屈妍  陈锋 《临床荟萃》2010,25(22):1939-1942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及发病后7天NT-proBNP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后治疗方式分为急诊介入组(45例)、药物治疗组(15例),其中急诊介入组又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分为心肌灌注良好组(35例)和心肌灌注不良组(10例),均入院后即刻、发病后24小时、发病后3天和7天取外周静脉血样测定NT-proBNP,同时各组在发病后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NT-proBNP数值的差别以及发病后7天NT-proBNP与LVEF的关系.结果 ①3组患者入院后即刻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后即刻比较,发病后24小时、3天、7天各时间点,各组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发病后24小时、3天、7天各时间点比较,心肌灌注良好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心肌灌注不良组(598.3±216.5)ng/L vs(950.1±215.8)ng/L,(453.2±147.8)ng/L vs(1 439.8±325.7)ng/L,(332.6±125.1)ng/L vs(1 249.9±406.4)ng/L(均P<0.05),心肌灌注不良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均P<0.05).②发病后7天时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82,P<0.01).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急性期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NT-proBNP水平;发病7天时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是心肌灌注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