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化瘀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疏肝汤,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及B超检查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87.50%,对照组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西医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生活方式干预及控制血糖、调脂、改善肝功药物的应用,但是患者依从性较差,且西药治疗本病存在药物潜在肝功能损伤因素,而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疗效稳定、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现从浊毒理论阐释病因病机、用药遣方特点,介绍薛敬东教授辨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3.
4.
寇少杰  洪武汉 《河南中医》2013,33(4):610-611
应用温胆汤合旋覆代赭汤清胆降逆,健脾和胃治疗胃脘痛;应用泻黄散加减清热泻火治疗口唇红肿;应用健脾和胃、化痰逐瘀中药治疗胃多发息肉,皆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近年来补络补管汤及其组成药物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与归纳。方法采用文献整理与回顾的方法,对近年来补络补管汤及其组成药物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予以归纳。结果实验研究发现,龙骨、牡蛎具有促凝作用,山萸肉、三七均具有促凝和抗凝的双重作用,该方能缩短小鼠、家兔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临床应用于咯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疗效显著。结论补络补管汤止血作用确切。  相似文献   
6.
<正>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早期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鼓胀范畴。从中医鼓胀而言,由于黄疸、积聚等失治发展而来,病变脏腑病及肝、脾、肾三脏,三脏同损,形成气滞、血瘀、水阻的病理改变,为中医四大难证之一(风、痨、鼓、膈)。本人临床诊治鼓胀病有些粗浅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洪武汉  寇少杰  苏海燕 《山西中医》2013,29(1):14-15,19
目的:观察滋胃饮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的疗效。方法:将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内服滋胃饮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6例,口服西药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07%(95%CI=79.81%~96.96%);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9.44%(95%CI=54.39%~84.49%);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3.066 4,P=0.003 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u=1.983 2,P=0.047 5)。结论:滋胃饮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其收益为OR=0.22(95%CI=0.07~0.71),NNT=5(95%CI=2.67~17.36),且可改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  相似文献   
8.
<正>黄疸一词,最早见于《内径》,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明确写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以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本人临床诊治黄疸病有些粗浅体会,分述如下。1病因病机战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腑肿。"汉《金匮要略》湿热、瘀热,寒化为寒湿,故分为湿热与寒湿,总  相似文献   
9.
"补土派"之鼻祖李东垣老人的从医历程和治病经验值得后辈学习、挖掘,特定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和勤学苦研造就了一代医家。特此,我们从其生平大事、主要医学著作、主要学术思想三方面总结其生平及医学  相似文献   
10.
残留黄疸多出现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后期,病机复杂,常规的退黄治疗效果欠佳,张老认为湿邪阻滞、瘀血内结是导致该病最基本的中医病因病机,其病位可涉及肝、脾、肾、胆、胃等,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临床上表现为“湿—瘀—虚”的演变过程,但以湿邪、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为基本原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中药方剂金虎退黄汤治疗急慢性肝病后期残留黄疸,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