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2.
目的 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PA)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22年8月经穿刺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PA患者,行颌面部平扫CT检查18例,增强CT检查8例,MRI检查34例。分析所有患者的CT和MRI图像特征,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CT、MR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56%、85.29%,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度或信号是否均匀,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径<3cm或≥3cm的病灶、有无包膜及强化方式,CT和MRI图像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研究中,CT图像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大部分病灶T1WI/FS呈低信号影,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影,STIR序列包膜显示最佳。大部分病灶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CT和MRI检查均可表现出特有的影像学特征。为了提高PA的诊断准确性,可以将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假性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与临床治疗、预后的相关性,为提高假性动脉瘤的认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3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随访情况。结果 31例病例共发现假性动脉瘤34个,多发2例,单发29例,临床表现依发病部位的不同而表现不同。28个破口显示清晰,6个因瘤体较大、破口小显示欠佳无法精确测量;1个未见附壁血栓,余33个瘤体内均可见附壁血栓;4个瘤壁见不同程度钙化。2例因主动脉弓急性损伤导致死亡,12例行腔内覆膜支架术、3例行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未见明显复发表现,2例未手术、发现后1~14个月后复查CT血管造影(CTA)提示假性动脉瘤缩小、基本吸收,12例无本院影像随访资料。结论 假性动脉瘤瘤体的大小与破口大小不成比例,假性动脉瘤瘤体的大小与载瘤动脉大小不成比例;对于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及时合理的治疗方式可降低死亡率;CTA可准确显示假性动脉瘤瘤体、破口、瘤体内血栓、瘤壁有无钙化、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邻近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影响假性动脉瘤临床转归的影像特征,为预判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转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时周身乏力,无心悸、胸闷,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此后曾间断出现上述症状,未予治疗。半个月前患者自觉周身乏力加重,伴胸闷、气短,偶有胸痛,有时夜间憋醒,严重时难以入睡,于2012-06-09入院。动态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化验检查:心肌酶正常。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冠状窦瘤伴附壁血栓形成(图1),基底宽约2.9 cm,深度约3.2 cm;主动脉瓣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和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7.
<正>起搏器导线移位、穿孔是较少见的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一旦发生可造成严重后果,应尽早诊断。心电图和胸部X线等常用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敏感性较低,CT可作为一种补充方法,弥补其不足,防止导线移位、穿孔的漏诊和误诊。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6岁,2007年3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而置入心脏起搏器,模式为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术后不适症状缓解,定期规律程控。近期多次出现心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IR)在腹部CTA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选择因怀疑腹部血管性疾病行腹部CTA检查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A、B两组.A组采用100 kV、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采用120 kV、FBP重建.分别测量A组IR、FBP重建及B组FBP重建的平膈肌下缘水平腹主动脉、左肾动脉开口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血管CT值及图像噪声,并计算相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分析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A组IR与FBP重建及A组IR与B组FBP重建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和图像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IR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FBP重建(P<0.01),SNR和CNR显著高于FBP重建(P<0.01),CT值及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R的CT值、SNR和CNR均显著高于B组FBP重建(P<0.01),两者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FBP重建相比,A组IR的ED降低40.70%.结论 低管电压IR用于腹部CTA能够提供较高质量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