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社区不同跌倒风险老年人在跨越障碍过程中人体运动学参数特征。 方法 2016年7月至9月,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和五次坐立测试将27例社区老年人分为高跌倒风险组(H组,n = 15)和低跌倒风险组(L组, n = 12),应用美国APAS运动录像分析系统分析跨越障碍时的步态。 结果 H组跨越障碍总时间和跨越腿摆动时间长于L组(t > 2.073, P < 0.05);H组跨越障碍标准化最大质心高度小于L组( t = -2.014, P < 0.05)。位于障碍正上方时,H组两腿膝关节角度均大于L组( t > 2.106, P < 0.05),跨越腿髋关节位移速度小于L组( t = -2.119, P < 0.05);摆动腿踝关节的加速度低于L组( t = -3.038, P < 0.05)。 结论 老年人跨越障碍时间延长、质心高度降低,跨越障碍过程中跨越腿髋关节移动速度和摆动腿踝关节加速度明显降低,均可增大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常青年人左右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观察正常青年人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特征,探索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方法:于2006-09/10在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山东理工大学2005级82名19~22岁的正常大学生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所有受试者测试期间足踝关节活动正常,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一步法测量两脚各3次动态足底压力,计算足底各个区域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和冲量。结果:82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平均峰力值:第1趾、第1,2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右足大于左足[右足:(111.47±24.10),(123.34±30.64),(161.03±40.68),(212.02±43.81),(183.29±41.82)N;左足:(96.82±21.48),(71.02±27.05),(123.45±38.51),(194.44±42.90),(163.93±45.39)N;P<0.01],而第5跖骨、足弓两个区域左足大于右足[右足:(45.88±24.07),(69.95±23.44)N;左足:(80.19±27.61),(115.34±26.70)N;P<0.01]。平均峰力值足跟最大,第2~5趾和第5跖骨较小,且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一致。②接触面积:第1,2,3,4跖骨、足跟内外侧区域右足大于左足(P<0.01),而第1趾、第5跖骨、足弓区域右足小于左足(P<0.01)。行走过程中足底接触面积最大的部位在足中部的足弓处,其次是大拇趾(第1趾)和足跟部,且左右双足的接触面积变化一致。③冲量:第1趾、第2~5趾、第1,2跖骨区域内右足大于左足[右足:(25.96±4.32),(6.26±2.13),(35.54±5.89),(53.54±10.15)N·s;左足:(20.65±6.22),(4.36±1.91),(19.27±6.54),(39.81±8.61)N·s;P<0.05,0.01],而第5跖骨、足弓两区域左足大于右足[右足:(12.52±4.23),(14.89±5.94)N·s;左足:(23.71±7.41),(26.76±6.87)N·s;P<0.01]。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和足跟内侧,第2~5趾、足弓以及第5跖骨处冲量较小,左右足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结论:正常青年人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左右双足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不同跌倒风险老年人在跨越障碍前后的步态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坐 立行走计时测试和5次坐立测试对27名社区老年人进行跌倒风险分级,应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老年人跨越障碍前后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测试分析。结果 高、低跌倒风险组老年人在跨越障碍前后整体足底压力双峰曲线特征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跌倒风险组在跨越障碍后X方向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运行轨迹显著大于低跌倒风险组(P<0.05)。跨越障碍前,高跌倒风险组支撑足第3跖骨峰值压力大于低跌倒风险组(P<0.05)。在跨越障碍后,高跌倒风险组支撑足第1趾骨峰值压力明显小于低跌倒风险组(P<0.05),而高跌倒风险组足跟外侧冲量明显大于低跌倒风险组(P<0.05)。高、低跌倒风险组老年人在跨越障碍前后足底接触面积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各区域接触面积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跌倒风险老人相对低跌倒风险老年人跨越障碍时支撑时间延长,跨越腿足底跖骨区域峰值压力增加,足底COP曲线表现出不对称性,且在冠状面横向变化范围增大。在临床评估中应重点关注跌倒风险人群跨越障碍的足底压力特征。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学生膝关节等速屈伸肌力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膝关节肌力特征研究多以普通成年人群及膝损伤患者为主要对象[1,2],对少儿人群肌力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局限于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等身体素质测试,缺乏对肌肉功能的定量性研究.本实验采用等速屈伸肌力测试系统,对男、女小学生进行膝关节屈伸肌力的测定,旨在为少儿运动训练、科学选材及临床康复等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有、无跌倒史老年人进行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同步测量,对比步态生物力学特征,为老年人跌倒预防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方法 在居民社区及老年公寓招募 284 名 60 岁以上老年人作为测试对象,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既往 12 个月跌倒史分为跌倒组(有跌倒史)和非跌倒组(无跌倒史)。 采用三维录像解析和动态足底压力测量获取受试者自然行走步态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 测试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组间各因素差异性对照分析。 结果 跌倒组老年人自然行走步态过程中左足第 1 跖骨峰值力、双足足跟外侧冲量、右足大拇趾冲量等动力学参数与非跌倒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跌倒组老年人自然行走步态过程中右足第 2 跖骨受力面积、左足缓冲期接触时间、右足前脚掌触地时间、右足横向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轨迹、左足触地髋角、双足峰值压力点重心位移等运动学参数与非跌倒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与无跌倒史老年人相比,有跌倒史老年人行走过程中第 2 跖骨受力面积减小,足底触地时间延长,过渡期支撑稳定性下降,COP 横向位移增大,行进方向 COM 位移减小,意味着老年人下肢肌力下降,足侧向摆动增大,步行推进力减小,可导致姿势控制策略发生代偿性改变,潜在跌倒风险增大。 在临床评估中,应重点关注有跌倒史老年人群步态足底压力及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