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三叉神经患支内结缔组织改变与神经脱髓鞘的关系。方法对手术切取的TN患者三又神经患支标本及对照标本行髓鞘染色,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神经横截面形态改变,并采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测量。结果形态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都显示TN患者三叉神经患支明显脱髓鞘,神经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F检验证实二者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TN患者三叉神经惠支内神经内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TN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横纹肌瘤赴罕见的源于横纹肌的良性肿瘤,在来源于横纹肌的令部肿瘤中所占比例不足2%。目前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文献中有关横纹肌瘤的报道较为少见,我科于2012年10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5例(30侧)下颌骨髁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均采用小"S"形深部拉钩辅助下复位,用侧壁拉力螺钉行坚固内固定,全部治愈。应用小"S"形深部拉钩可缩短手术时间,复位效果好,可有效避免深部组织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唇腭裂是较为常见的畸形,其中腭裂对患儿的颌骨发育、语言及饮食等功能影响巨大。目前腭裂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修复,由于多种原因影响,腭裂术后出现复裂或穿孔很常见[1]。  相似文献   
5.
<正>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口腔颌面部常见于口底、颏下、眼睑、额、鼻、眶外侧及耳下等部位。其好发于浅表部位,深部的常被误诊。发生于腮腺区的表皮样囊肿较少见,发生于腮腺内的更为罕见。现将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导致的牙周膜间接损伤的特点。方法:将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6组,以直径6.0 mm、质量0.88 g的高速投射物致伤右下颌骨体部第四前磨牙根尖下方区域,但不直接伤及牙齿;分别于伤后6h、24h、3d、7d、2w及4w处死实验犬,观察右下颌第四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及左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周膜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右下颌第四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牙周膜损伤较明显,但病理学变化可逆;左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周膜仅见一过性血管扩张、充血。结论:口腔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可导致牙周膜发生间接损伤,病理学变化可逆;损伤程度随着牙齿与伤区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剑虹  邢新  黄勇  韩妲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98-100,i0002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177;0.52,0.74&;#177;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177;0.202,0.76&;#177;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177;6.51,14.41&;#177;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 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是体内一种主要促有丝分裂剂、包括4务不同基因编码的多肽链组成的异构体和2种亚基组成的受体,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广泛表达,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 grade adeno-carcinoma,PLGA)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又名为小叶癌、终末导管癌,腭部为好发部位,尤其以硬软腭交界处为常见,罕见由腭部浸润生长至鼻腔者。本文汇报我院1例腭部浸润生长至鼻腔的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误诊为多形性腺瘤者,探讨PLG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性肿瘤,表现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肿瘤特点,近年来WHO提出此命名,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同。IMT多发生于肺,也见于头颈、躯干、内脏及四肢软组织。因发病率低,临床及影响学表现为侵袭性占位性病变,组织形态变化多样,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发生于颌面部软组织的IMT少见,目前认识很不充分,现将发生于咽旁软组织的IMT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