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MT)结合通督醒神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镜像组、针刺组及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针刺组则分别辅以MT治疗或通督醒神针法治疗,观察组则同时辅以MT治疗及通督醒神针法治疗,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期、Barthel指数(BI)、偏瘫侧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 结果 治疗2周、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偏瘫侧腕背伸AROM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偏瘫侧腕背伸AROM均显著优于镜像组及针刺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I评分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BI评分均显著优于镜像组及针刺组(P<0.05)。6例观察组患者fMRI显示,治疗4周后其患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皮质区及辅助运动区均可见高强度激活区。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通督醒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更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痉挛相关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SCI后痉挛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在GEO数据库下载SCI后痉挛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GSE16710,采用在线工具GEO 2R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筛选标准为P<0.05及|log2FC|≥1,通过火山图进行可视化;使用DAVID数据库对筛选的DEG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使用ImageGP可视化;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并运用CytoHubba插件和DEPs的degree值筛选PPI网络中前10位的关键基因。结果:总共筛选得到313个DEGs,其中有92个上调基因和221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发现DEGs主要集中在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节、突触传递的正向调节、神经元投射发展的调节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等生物学过程上;KEGG通路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长时程增强、谷氨酸能突触、MAPK信号途径及cAMP信号途径等通路上;PPI分析发现,Mapt、Gad1、Gria2、Fmr1、Reln、Mbp及Cav1等前10位是关键基因。结论:通过生信工具分析了SCI后痉挛中的关键DEGs和通路,帮助理解其分子机制及在痉挛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