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27例胃角黏膜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牙线牵引辅助ESD组(牵引组,n=51)和传统ESD组(传统组,n=76),同时把41例胃角纤维化病例也分为牵引组(n=23)和传统组(n=18)。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牵引组与传统组病例年龄、性别、病变大小及病变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65.4±36.5) min比(103.5±43.2) min,P=0.012],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51/51)比90.79%(69/76),P=0.026]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4.12%(48/51)比81.58%(62/76),P=0.042],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5.88%(3/51)比25.00%(19/76),P=0.010]及术中出血更少[47.06%(24/51)比82.89%(63/76),P=0.010]。传统组2例(2.63%)纤维化病例穿孔,牵引组无穿孔病例,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在胃角纤维化病例中,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81.4±29.3) min比(119.3±37.6) min,P=0.010],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23/23)比72.22%(13/18),P=0.007]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5.65%(22/23)比72.22%(13/18),P=0.035],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8.70%(2/23)比72.22%(13/18),P=0.001]及术中出血更少[78.26%(18/23)比100.00%(18/18),P=0.035]。结论 牙线牵引辅助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及有纤维化的胃角病变安全有效,与传统ESD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治愈率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接经口胆道镜(DPOC)作为ERCP术后结石残留补充诊治手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ERCP取石后,补充DPOC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高发残留患者资料,观察DPOC成功率、到达位置、结石清除率、操作时间、并发症等。结果 共纳入20例患者,19例DPOC进镜成功,其中5例到达胆总管,7例到达到肝门部,3例到达左右肝管,4例达到2级胆管;平均进镜时间11.7 min。发现胆管残留结石9例,其中7例行DPOC取石,成功5例、失败2例,另有2例患者直接再行ERCP取石。术后出现胰腺炎、出血各1例,胆管炎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DPOC作为ERCP术后残留结石的一种补充诊治手段可行有效,结石清除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早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EBSCC)的内镜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发现并行ESD治疗的早期EBSCC患者32例(EBSCC组),纳入同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普通典型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ESCC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内镜特征、治疗结果及生存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P=0.746)、性别(P=0.506)、肿瘤大小(P=0.423)和肿瘤浸润深度(P=0.91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肿瘤均好发于食管中段,内镜下分型以0-Ⅱb型为主,所有病灶表面黏膜均粗糙和/或糜烂,放大内镜观察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袢(IPCL),以B1型为主,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BSCC组较ESCC组病灶表面白斑出现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25%和26.04%,χ2=9.88,P=0.002)。碘液染色:EBSCC组有17例(53.12%)为不染或淡染,15例(46.88%)有斑驳状不染改变...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结直肠恶性肿瘤的根治手术可以获得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同的近期疗效[1].本文介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通过自然通道取出标本的(natur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NOSE)直肠癌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的经验.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标本取出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12例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肿瘤标本经肛门取出,行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5.4±3.6)岁.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23.6±85.3) min,平均失血量(75.6±15.2)ml;R0切除12例,D2清扫1例,D3清扫11例,肿瘤远切缘(3.1±1.8)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2.1)d;除1例吻合口瘘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均完整,环周切缘均阴性,标本切缘均阴性;平均清扫淋巴结(18.9±6.3)枚,平均阳性淋巴结(3.6±1.4)枚.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3例.术后随访2~5个月,排便功能良好.结论 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完成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不违背肿瘤根治原则,技术上安全可行,并可避免腹部切口取除标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52例经ESD治疗的GI-NENs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下形态,记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52例患者中胃16例,结肠9例,直肠27例;大部分病灶为黏膜下隆起,少数为不典型的息肉样改变;所有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其中G1 44例,G2 8例;完整切除率94.23%(49/52);2例直肠病灶侵犯固有肌层,追加外科手术;1例直肠穿孔,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全组病例未出现大出血,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1例胃病灶发生局部复发,行第二次ESD治疗,未发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严格把握内镜治疗适应证,ESD治疗GI-NENs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咽癌患者早期行胃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231例下咽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下咽癌患者和伴同时性食管癌(包括早期食管癌和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以及胃镜检查与全身PET-CT检查的同时性食管癌和同时性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结果下咽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为38.96%(90/231)。伴同时性食管癌62例,五年生存率为27.42%(17/62);不伴同时性食管癌169例,五年生存率为43.20%(73/169)(χ2=4.747,P=0.029)。伴同时性早期食管癌患者49例,五年生存率为30.69%(17/49);伴同时性进展期食管癌患者13例,无一例生存期达到五年,与伴同时性早期食管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同时性食管癌胃镜检查检出率为26.84%(62/231),其中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21.21%(49/231);同时性食管癌全身PET-CT检查检出率为14.29%(33/231)(χ2=11.14,P<0.01),其中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8.66%(20/231)(χ2=14.328,P<0.01)。结论下咽癌伴同时性食管癌风险高,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下咽癌患者早期行胃镜检查,可以显著提高同时性食管癌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手辅助腹腔镜(HALS)下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经验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HALS下直肠前切除术的4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直肠癌患者肿瘤近端切缘(14.3±6.9)cm,远切缘(4-3±1.9)cm,手术时间(128.3±70.9)min,术后肉眼评估全直肠系膜切除完整者42例。接近完整者为7例;环周切缘大于或等于2mm者为42例,小于2mm者为7例:获得R0切除者46例,R,切除者3例。淋巴结受检总数(16.2±9.2)枚/例,转移淋巴结(1.12±2.19)枚/例。术后病理示TNMI期12例,ⅡA期18例,ⅡB期1例,ⅢA期2例.HIB期8例,1IC期5例,Ⅳ期3例。术后住院时间(6.3±3.9)d,未见吻合口瘘、肠梗阻、腹、盆腔及吻合口出血,术后切口感染2例。结论HALS下直肠癌低位和超低位前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I~III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2004年6月至2008年11月间446例行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数据,探讨结直肠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评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446例结直肠癌I、II、III期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约为87.4%,83.1%和64.8%(Log-rank检验,P<0.001)。我们根据淋巴结转移比率(metastatic lymph node ratio, mLNR)将CRC患者分为三组:A组:mLNR为0;B组:mLNR为>0%~14%;C组:mLNR为>14%。A、B、C组三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约为84.3%、79.6%和49.1%(Log-rank检验,χ2=55.959,P<0.001)。就直肠癌患者而言,A、B、C三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0%、73.5%和43.2%(Log-rank检验,χ2=26.332,P<0.001)。而对于结肠癌患者来说三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80.8%和55.5%(Log-rank检验,χ2=21.214,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均显示,mLNR是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随着mLNR的上升,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变差。 结论淋巴结转移比率(mLNR)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N分期类似,但更有优势,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检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ME-NBI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01-2018.06在我院门诊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148例,均行ME-NBI、靶向活检病理检查、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等检查及ESD治疗,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及手术情况、ESD术后病理、并发症等资料。结果:ME-NBI检查、ME-NBI指导下靶向活检、ESD术后病理诊断癌性病变分别为19例、17例、20例、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ESD术后病理为最终诊断结果,常规活检、ME-NBI检查、ME-NBI指导下靶向活检的癌性病灶漏诊率分别为13.51%、0.68%、2.03%,常规活检与ME-NBI检查、靶向活检的漏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检查与靶向活检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检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ME-NBI是有必要的,能够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