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90例确诊脑梗死患者和58例正常健康者,用EILSA法检测血清中脂联素浓度及血脂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脑梗死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血清脂联素与TC、TG、LDL-C存在负相关性,与HDL-C呈明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龄对视跟踪试验的影响,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180名20-79岁正常成人,其中男88名,女92名,按年龄分成6组,每10年1个年龄组,每组30名,在两种不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视跟踪试验的测试。结果:两种试验条件下视跟踪试验的主要参数增益值及失真度,各年龄组有明显的不同(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增益值逐渐减小(r=-0.37,-0.39)失真度逐渐加大(r=0.41,0.44)。结论:年龄对视跟踪试验的主要参数有影响,针对不同年龄组患者,应选择相应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甚至引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误诊率有的可达50%[1].临床如何及时明确诊断、积极有效治疗CVST,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我们复习了相关文献,对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CVST的早期临床特征,为CVST早期诊断提供正确的依据及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血浆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来研究显示,脂肪组织专一表达的脂联素通过其受体调节内皮功能、免疫功能、糖脂代谢、动脉硬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缺血性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rity-reactive protein HsCRP)作为炎症因子,其水平与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旨在探讨APN及HsCRP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前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探讨PTA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或脑梗死患者,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I)及脑血管造影(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并行PTAS。于行PTAS治疗前后行CDI超声,检测狭窄段颈内动脉血流;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PTAS治疗后,狭窄段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1);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高,脉动指数升高(P<0.01)。结论PTAS不仅能使狭窄段血流速度恢复,而且能提高远端的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远端脑组织低灌注现象,减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世界老年人口的增长,卒中导致的死亡越来越多。它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以30%增长,卒中被认为是致死和长期致残的主要疾病。高血压病、Ⅱ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肥胖是众所周知的卒中危险因素,同时还加重神经系统损伤和导致严重后果。近几年,内分泌激素异常对临床的价值已经越来越被关注,特别是可能造成缺血面积的延展以及最终导致卒中。本文就目前研究结果来探讨内分泌激素异常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清瘦素与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清瘦素水平相关性,测定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瘦素水平。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40例女性健康自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结果: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正常体重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肥胖组较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P<0.001),血清瘦素水平与BMI相关(r=0.832、r=0.857.P<0.01),与TG、TC、HDL-C、HDL-C无关。结论:女性血清瘦素与BMI成正相关,与肥胖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颅内血肿微创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病,起病急,病情重,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我科于2002年8月,引进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术(颅内血肿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占全部脑卒中不足1%[1].其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常被误诊漏诊.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神经影像技术以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该病大部分病例能够得到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大大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了预后[2,3].  相似文献   
10.
我院收治1例颈内静脉狭窄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今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8岁,既往体健,急性起病,病前无发烧感冒史。患者间断头痛7天,加重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2天为主要症状,其间曾于当地医院按“脑炎”治疗5天,症状无好转而来我院。入院时神志清楚,痛苦表情,双侧视盘水肿,脑膜刺激征阳性,余神经系统没有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压力360mmH20,外观无色透明,常规:白细胞5×106/L、蛋白、生化均正常。血生化各项指标均无特殊提示。头颅CT:未见异常(图1);头磁共振(MRI)示:右侧乙状窦及颈静脉T1、T2均高信号(图2、3)。CT血管造影(CTV)示:双侧乙状窦,右侧颈内静脉充盈缺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双侧乙状窦均未显&谟脑循环时间延长,颈内静脉逆行造影见颈内静脉堵塞。1.静脉窦显影淡,乙状窦未显影,脑循环时间延长。2、3、4.乙状窦内溶栓、双侧乙状窦逐渐显影。5.右颈内静脉近端狭窄6.支架术后7.静脉窦依次显影,脑循环时间正常。住院治疗及随访: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6000U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5天,同时降颅压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