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不同程度近视视功能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97例6-14岁在我院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确诊为近视,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近视组56例、中度近视组32例、高度近视组9例;所有患者屈光矫正后进行视功能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强化健康教育。结果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中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轻度近视组患者调节平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儿的视功能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近视患者的结果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视功能训练,提高近视患者的戴镜依从性,改善视功能,减缓近视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或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科共治疗38例儿童单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就其发病年龄、性别、眼部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在回顾性分析的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2.8,年龄(5±3)岁(1~13岁),多发生于1.6岁(占63.16%),双眼受累17例(44.74%),单眼受累21例(55.26%),多为无明显诱因34(89.47%),以上睑下垂为首发症状者多(84.21%),复视者3例(7.90%),斜视者3例(7.90%),并多伴有眼球运动受限,胸腺cT检查均未见胸腺增生或胸腺瘤改变。结论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多发生于1-6岁患儿,女性患儿略多,首发症状以上睑下垂及斜视多见,并伴有眼球运动受限,胸腺cT检查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后期行视功能训练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1/12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22例244眼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球镜≤±3.00D,散光度绝对值(以下简称散光度)≥2.00D,双眼球镜差值≤1.50D,双眼柱镜差值≤1.00D。所有患儿均已经过初步治疗,常规验光戴镜和弱视治疗后,弱视眼视力已经提高到0.6以上且双眼视力相差不超过2行。将患儿随机分为训练组(62例124眼)和对照组(60例120眼)。所有患儿均采用家庭+诊室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训练内容为:弱视训练仪(光刷、红闪、光栅等)、电脑软件精细和刺激训练。训练组除完成对照组训练项目以外,还需要进行单眼调节功能、双眼调节功能训练及双眼集合、融像功能训练。随访6mo后,对两组患儿的视力疗效、近立体视、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随访末期,两组间整体的视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近立体视功能、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在综合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后期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对于提高弱视患儿的基本痊愈率、缩短疗程和建立健全立体视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屈光不正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制定屈光矫正处方和学龄儿童近视防控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3月141例6~14岁在本院视光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分为近视组(80例)、远视组(10例)、散光组(16例)和屈光参差组(35例),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近隐斜,正负相对调节、调节性辐辏与调节比(AC/A)、调节反应的检测,用±2.00DD的翻转拍进行调节灵敏度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屈光不正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近视组的正相对调节(PRA)低于负相对调节(NRA),PRA值明显低于其他组,融合性交叉柱镜法(FCC)测得调节滞后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3.577,P<0.05;χ22=13.19,P<0.05;χ32=9.51,P<0.05);散光组的调节超前明显高于其他组,PRA值明显高于NRA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9.61,P<0.05;χ22=16.21,P<0.05);近距离的水平隐斜、AC/A值、调节灵敏度均值在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正相对调节低,调节滞后高;远视眼及散光眼多伴有调节超前.通过调节因素的检测可以使屈光不正的矫正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近视的防控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238例屈光矫正后的屈光参差者和30例正常者进行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并记录其结果。

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远、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有正常立体视者少,低度屈光参差组以亚正常立体视者为主,而高、重度屈光参差组多无立体视; 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多有正常立体视或亚正常立体视。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双眼视功能总体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但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关系应按性质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长沙市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患病情况,为做好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保护工作提高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的3~6月份连续3a调查了长沙市内所有的初中及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并对3a的视力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和症状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2009/2011年学生视力低率分别为50.12%,52.59%和55.91%。女生视力低下率高于男生。结论: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较严重,尤其小学生视力低下率逐年加重,其中女生比例较男生高,应当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全面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眼底病变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2012-01-01/12-31采用RetCamⅡ广域视网膜成像系统检查的2836例新生儿眼底病变的情况。其中早产儿1625例(57.30%),第一次检查时间为出生后1~4wk,矫正胎龄32~40wk。足月儿1211例(42.70%)。第一次检查时间为生后4wk内。结果: 筛查出454例眼底异常,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207例(占早产儿比例12.74%),包括ROPⅠ期118例(57%),ROPⅡ期58例(28.02%),ROPⅢ期23例(11.11%),ROPⅣ期8例(3.86%),ROPV期0例;足月新生儿眼底病变247例(占足月儿比例20.40%),其中发育性、遗传性疾病68例,占27.53%;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占0.40%;视网膜出血102例,占41.30%;视网膜渗出68例,占27.53%;视神经萎缩5例,占2.02%;视盘水肿3例,占1.21%。结论: 新生儿眼底病变多样且危害严重,应重视早期筛查,早产儿及伴有高危因素的足月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使用RetCamⅡ数字视网膜照相机进行新生儿眼底病变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的长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1-12在我科收治的儿童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3例114眼,采用改良式扇形额肌腱膜瓣悬吊术进行矫治,分析术后上睑下垂矫正效果和上睑缘弧度、重睑形成及倒睫、结膜脱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5a。

结果:术后第5a,矫正满意和基本矫正者共有84眼(73.7%),部分矫正30眼(26.3%),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包括倒睫4眼(3.5%),其中3例3眼上睑内侧1/3灰线处缝牵引缝线牵引1wk后消失,1例1眼行二次手术; 结膜脱垂2眼(1.8%),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药水点眼,加压包扎1wk后结膜脱垂均消失; 术后无1例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睑球分离、眼睑成角畸形、血肿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上睑回退和外侧重睑皱襞消失是长期随访最常见的问题。

结论: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长期疗效满意,效果持久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