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卫任 《大众健康》2014,(8):39-39
老王今年60多岁了,退休在家,没事经常出去打麻将.一天,老王与朋友搓麻到很晚才回家,躺到床上感觉肚子有点饿,双手不禁揉了揉肚子,寻思去吃点什么东西.就在双手滑到肚子中间时,老王隐隐摸到一个包块,半个拳头大小,而且跟心脏一样,一跳一跳的.老王顿时一惊,脑子里浮现出“肿瘤”两个字.忐忑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老王就去医院就诊.大夫认真查体后,建议他做一个CT血管造影检查.拿到检查结果后,大夫给出的最终诊断为“腹主动脉瘤”,并建议其尽快住院治疗.老王很是疑惑,腹主动脉瘤到底是什么东西?自己怎么就能得这样的病呢?  相似文献   
2.
所谓内脏动脉,是指供应胃肠道、肝、脾及胰腺的动脉[1]。内脏动脉瘤(viseral artery aneurysm,VAA)即为腹腔干、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动脉及各自分支处的动脉瘤。因此,严格地讲,VAA并不包括肾动脉瘤,但因为后者在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上与VAA大体相仿,所以一些文献也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2,3]。VAA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发生率约为0.1%~2%,其中以脾动脉瘤比例最高,约为60%,肝动脉瘤为2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动脉瘤4%、胃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医疗环境下,危机管理已成为管理理念的重要基础,也是科室管理的必需组成单元。结合科室的病种及人员配备特点,介绍开展医护合作进行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经验心得,深入剖析科室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肾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RAA)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较低,大约在0.01%~0.1%.大多数RAA发生在肾动脉主干(60%)或一级分支处[1].其自然进展包括瘤体破裂,或血栓碎块进入远端动脉引起节段性肾梗,影响肾脏功能,继发高血压等[2].  相似文献   
5.
以药物洗脱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为代表的载药器械的应用,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围绕二者的高证据级别的临床试验也广泛开展。在对股腘动脉病变的治疗中,负载紫杉醇的药物洗脱支架及药物涂层球囊均表现出较好的一期通畅率,但在改善症状方面结果并不一致。在治疗膝下动脉病变中,药物洗脱支架的优势已基本确立,而药物涂层球囊的潜在价值尚待更多临床试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腔内治疗膝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对3例膝下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腔内治疗,其中2例为外伤性胫前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为白塞病所致胫腓干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X线透视下覆膜支架在破口处经球囊扩张后释放,封闭动脉瘤,之后造影观察支架位置变化、瘤腔封闭情况及远端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修复胫腓干假性动脉瘤时支架远端刺破腓动脉,遂转行弹簧圈支架内栓塞,其余2例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术后随访2-15个月,患肢均可负重活动.2例支架成功置入的患者超声或CT造影均显示支架内通畅性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治疗膝下假性动脉瘤早期效果确切,适宜临床中开展.但对于白塞病血管病变,支架置入需慎重.其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多见于股动脉处[1].其发生多为医源性损伤所致,多见于关节镜操作后[2],其治疗方法也以超声介导下凝血酶瘤腔内注射为多,覆膜支架置入术的应用也仅检索到2篇报道[3-4].本文报道1例外伤性胫前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9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9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特点。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2±5)岁。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缓解,平均住院时间(7±2)d。住院期间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6±2)个月,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进食,未发现病情反复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应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全身症状的细微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注意有无肠缺血坏死和(或)肠系膜上动脉破裂发生。另外,阶段性饮食控制和调整,使用抗凝药物期间的出血迹象观察,也是本病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颈静脉扩张症是指颈部静脉,包括颈内、颈外、颈前或面后静脉的囊状扩张,以颈内和颈外静脉处扩张多见[1]。该病发病率低,临床多为个案报道。本文收集郑州人民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1例颈静脉扩张症病例资料,汇报本中心的临床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传统缝合比较,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采用双Perclose ProGlide交叉缝合修复20F或22F穿刺点的优缺点,为临床穿刺点修复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103例115侧采用外径为20F或22F输送鞘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采用双Perclose ProGlide交叉缝合修复穿刺点57例64侧(双Perclose组),传统缝合修复46例51侧(传统缝合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双Perclose组不同病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缝合组(P<0.05)。术后双Perclose组5例(5侧)、传统缝合组2例(2侧)出现不同程度腹股沟区皮下瘀血;双Perclose组2例(2侧)皮肤穿刺点处淋巴漏,传统缝合组6例(8侧)切口发生淋巴漏。双Perclose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8%(5/64),传统缝合组为15.7%(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P=0.19)。双Perclose组技术成功率为96.9%(62/64),传统缝合组为100%(5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50)。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双Perclose组随访时间2~19个月,平均15个月;传统缝合组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14个月。双Perclose组1例(1侧)术后3个月出现原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给予切开缝合;其余患者无缝合动脉狭窄、假性动脉瘤形成等中期并发症发生。双Perclose组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1/64),传统缝合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与传统缝合技术相比,双PercloseProGlide交叉缝合技术修复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20F或22F穿刺点疗效相似,但在控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