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脐部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孙锡超,卞国伟(附属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患者,女,46岁。因脐部疼痛三年余,逐渐加重伴脐部包块3月,于1991年1月入院。该患者自1986年下半年以来,无明显诱因的脐部疼痛,呈周期性发作、每月一次,且与行经期重合。发病初...  相似文献   
2.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病理改变,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和复习20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同时做PAS,PTAH,VG,IgG,IgM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是一类以动脉坏死为主要特征,累及全层动脉的炎性病变,纤维素是特异性染色,坏死区或多或少呈阳性反应,IgG,IgM免疫组化染色呈棕色颗粒,结论:PA是以纤维蛋白样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疾病,其病因可能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新辅助化放疗治疗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放疗对进一步提高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疗效的作用,并探讨临床完全缓解病例的处理方法.方法 2001年5月至2007年8月对192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放疗40至46 Gy,分次剂量为2 Gy/d,每周5 d休息2 d,共4周完成放疗.在放疗开始的同时予以卡培他滨1250 mg·m~(-2)·d~(-1),分2次口服,连续服用至手术.放疗结束后休息6周进行手术,手术均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操作规范进行.结果 本组192例患者均完成预定的放化疗.117例(60.9%)出现不良反应,17例(8.9%)复查提示肿瘤完全消失未行手术而予以随访(随访组).175例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手术组),其中低位前切除术(LAR)134例,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32例(其中6例术中加作预防性横结肠造口),腹会阴切除术(APR)9例,总保肛率为94.9%.术后病理检查显示24例(12.5%)未见癌细胞及阳性淋巴结.手术组按病理分期为T0N0期24例,T2N0期43例,T2N1期11例,T3N0期77例,T3N1期13例,T4N0期5例,T4N1期2例,共有135例(77.1%)达到病理降期.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5例出现直肠阴道漏,4例吻合口漏,总吻合口漏发生率5.1%(9/175).192例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42个月(12~87个月).随访期间肺转移11例,肝转6例,局部复发7例,总复发率达12.5%,其中12例死亡,全组病死率6.3%.临床完全缓解病例(随访组)3年生存率为100%,病理完全缓解病例(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对于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辅助化放疗可有效达到肿瘤降期的目的 ,提高根切率和保肛率,进一步降低局复发率.经严格筛选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病例,可暂不手术,严密随访,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临床病理分析郭瑞华,卞国伟,韩蕴华,于仲嘉(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0233)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少见,其病因至今不明且形态复杂,治疗困难。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1材料和方法取自我院病理科1970~...  相似文献   
5.
阴囊内圆形细胞脂肪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79岁。因右腹股沟肿块突入阴囊数小时伴阵发性绞痛入院。患者右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2年 ,曾在外院手术腹股沟肿块可回纳腹腔 ,但阴囊内肿块无法回纳。查体 :腹股沟肿块回纳后在阴囊内扪及结节状肿块 15cm× 6cm×6cm大 ,睾丸无法扪及。手术切除阴囊内肿块。病理检查 巨检 :肿瘤有完整包膜 ,大小 10cm× 6cm×5cm ,切面呈结节状 ,淡黄色灰白色相间 ,部分区域呈黏液状并有坏死 ,肿块质地软。结节外见正常睾丸及附睾 ,鞘膜内含少量淡清液体。镜检 :肿瘤内含从高分化脂肪瘤样脂肪肉瘤—黏液脂肪肉瘤—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各个分…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9岁。因右上腹肿块渐进性增大14年而入院。患者于1984年体检时发现右上腹肿块,当时较小无其它不适症状,未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1998年6月体检右上腹肿块明显增大。超声示:右上腹8.3cm×6.0cm×3.6cm实质性肿块,边界清。诊断:右上腹腔内实质性肿块。腹部CT示:右中腹可见4cm×5cm×7cm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有低密度影,强化不均匀。右肾上腺区可见直径2cm大肿块强化明显,边缘光滑,肝、脾、胰实质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诊断:右中腹肿块考虑平滑肌肉瘤可能,右肾上腺肿块考虑转移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6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30例于术前或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入钠米碳后再行根治术(标记组),另30例患者则不予注射纳米碳(对照组).分别检测黑染淋巴结与未黑染淋巴结数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标记组平均每例清除12.6(6~18)枚淋巴结.淋巴结黑染率为51.9%;对照组平均每例清除8.1(4~14)枚淋巴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标记组黑染淋巴结癌肿侵犯阳性率33.6%,对照组淋巴结阳性率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组小于4 mm转移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3)标记组2例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现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髂内动脉旁有黑染淋巴结,相应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有癌转移.结论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染色效果良好,术中易识别,能指导手术医师正确进行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8.
纳米碳标记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钠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患者于术前或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入钠米碳后再行根治术,30例对照组患者则不予注射纳米碳。分别记录检测黑染淋巴结与未黑染淋巴结数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钠米碳标记组平均每例清除12.6个淋巴结(6~18个),淋巴结黑染率为51.9%。对照组平均每例清除8.1个淋巴结(4~14个)。标记组淋巴结检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65)。(2)标记组黑染淋巴结癌肿侵犯阳性率33.6%,对照组淋巴结阳性率24.7%,标记组黑染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P=0.014),同时标记组〈4mm转移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021)。(3)2例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现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髂内动脉旁有黑染淋巴结,并相应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有癌转移。结论钠米碳淋巴结示踪剂染色效果良好,术中易识别,能指导手术医师术中正确制定手术方案进行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髋关节牵引可导致旋股内、外动脉尤其股骨头供养血管闭塞与血运障碍[1-3],为了观察持续牵引、闭塞这些血管对股骨头血循环的影响尤其会否发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笔者进行了经皮经腔犬旋股内动脉内结扎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medial femoral circumfflex arterial ligation,PTMFCAL)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端粒酶靶向的小干扰RNA标记探针在肿瘤活体靶向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培养肝细胞癌HepG2肿瘤细胞,接种于裸鼠右侧腋下以建立肝癌裸鼠模型。化学合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靶向的小干扰RNA(siRNA)探针,使用双功能螯合剂NHS-MAG3构建99mTc标记的siRNA。将标记探针直接加入细胞培养液后,在孵育10min、0.5h、1h、2h、4h、6h时收集培养基和贴壁细胞,分别测定培养基和HepG2细胞的放射性活度,以评价RNA标记探针的肿瘤细胞分布动力学。将7.4MBq(200μCi)RNA探针经裸鼠尾静脉注入体内,并分别于注射后0.5、1、3、6h进行SPECT显像。在肿瘤和对侧正常组织部位勾画感兴趣区,记录相应区域的放射性计数,并计算各个时间点的肿瘤与对侧的T/NT比值。结果 99mTc标记反应体系中加入1μg/μlSnCl2·2H2O 室温反应1h时,NHS-MAG3与siRNA 的偶联产物其99mTc标记率为(73.4±3.0)%。标记产物经Sephadex G25 纯化后其放化纯度最高达98.9%,比活度达25.9GBq/μmol。将HepG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继续饲养4周左右形成明显瘤块。HepG2细胞对标记RNA 探针的摄取均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其摄取率在10 min、0.5h、1h、2h、4h、6h时分别为(0.5±0.1)%、(0.7±0)%、(4.1±1.1)%、(19.1±1.4)%、(24.2±0.9)%、(32.9±1.5)%。注射hTERT靶向探针后,随着时间延长全身本底的放射性逐渐降低。肿瘤在注射后很短时间即可显示,而且随时间增加逐渐清晰,在注射后6h时显像最为清晰。注射hTERT 靶向探针0.5、1、3、6h后,肿瘤与对侧同等面积区域的放射性T/NT比值分别为2.68 ±0.21、2.92 ±0.31、4.96 ±0.44、5.86±0.30,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在6h达到最大。结论 端粒酶靶向的siRNA 标记探针具有肿瘤体内靶向显像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