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小板抗体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疾病或症状,如同种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等。目前,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方法,已报道的有多种,如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SPRCA)、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改进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等。笔者以流式细胞术法作为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高血压伴高脂血症可严重损伤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伴有血小板活性的增高,通常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反映血小板功能、血液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疾病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的指标,显示出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 2 2 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 ( 3 5 .87% ) ,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阳性 75例 ( 3 3 .63 %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抗体阳性 1例( 0 .45 % ) ,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 4例 ( 1.79% )。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 ;针对不同抗体 ,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4.
例1:女,36岁,因阻塞性黄疸,胆道壶腹部肿瘤住院手术。血型B 型。术中输血800ml,无反应。相隔13天再次输血400ml 后,约6小时发现尿呈浓茶色,有胸闷感,体温升至39℃。尿检报告:潜血强阳性。即按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症状很快消失。例2:女,52岁,因脾功能亢进伴有鼻衄、齿龈出血,择期切脾入院。血型O型。6年前曾因子  相似文献   
5.
抗-c、抗-E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患者赵××,女,52岁。因脾大7年伴有鼻衄、齿龈出血择期切脾于1990年10月25日入院。血型为O型。1984年曾因子宫肌瘤手术输血800ml。本次入院后于11月5日术中及6日、7日术后共输血1600ml,无不良反应。当16日下午5时再次输血,输入约200ml时,患者突然出现腰部疼痛、寒战、体温高达40℃。同时烦  相似文献   
6.
多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栓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接受静脉麻醉进入麻醉后监护室的患者在拔除气管导管后进行血气分析,试图揭示各血气参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ASA分级1~3级接受静脉麻醉的择期患者168例,常规诱导插管后,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复合术中维持。术毕带管回麻醉后监护室,拔管后行面罩给氧。5 min及1 h后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患者拔管后即刻PaCO2升高pH降低,均显著偏离正常范围,1 h后此两参数恢复正常,且PaO2和HCO3也较前有所改善。拔管后即刻,60岁以上患者较60岁以下患者PaCO2更高而pH更低,1 h后此差异消失。女性PaO2于拔管后即刻和拔管1 h后均高于男性。手术时间与ASA分级对拔管后各血气参数的影响不大。结论:患者拔管后PaCO2总体水平仍高于正常范围,并存在酸血症倾向,因此实施呼吸监护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 血浆交换(PE)能减少各种有害物质,包括自身抗体、同种异体抗体、免疫复合物、单克隆蛋白、炎性介质和外源性毒素等。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用手工法进行大量血浆交换较困难,血细胞分离机又因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应用。本院于1993年始用美国Haemonetics公司的血浆采集系统(Plasma collection system.PCS)进行血浆置换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 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32~43岁,平均38.4岁。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原发  相似文献   
9.
虞容  单筠  何吉  金蕾  傅启华  严力行 《检验医学》2003,18(2):111-112
目的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2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80例(35.87%),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75例(33.6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阳性1例(0.45%),同时含有HLA和HPA抗体者4例(1.79%).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针对不同抗体,可采取不同方法选择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10.
目前 ,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麻醉恢复期间的精心护理 ,是配合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此阶段要求麻醉恢复室责任护士要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 ,不断提高应急反应水平 ,掌握麻醉基础知识 ,以配合医生的治疗。这对减轻患者痛苦、加强麻醉后的恢复管理、提高麻醉手术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术后麻醉期间应注意的问题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1年 5月~ 9月 ,我科共收治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Ⅰ~Ⅱ级患者 4 8例 ,其中男 15例、女 33例 ;年龄 2 8岁~ 75岁 ,平均 4 2 15岁。择期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