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本文报道1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反复头皮及淋巴转移的病例。患者15岁,女性,行颅内胶质瘤切除术,术后4年里反复出现原手术切口及头颈部淋巴结转移,多次给予头皮及淋巴结转移灶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等,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患者因远隔脏器转移于2019年医治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并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的疗效和预后进行比较.方法:2007年7月-2010年7月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行大骨瓣开颅术30例、锥颅引流术30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0例,比较3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等指标.结果:锥颅引流组、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Glasgow预后评分(GOS)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小骨窗开颅组、锥颅引流组、大骨瓣开颅组愈后良好率分别为46.7%、43.3%、26.7%,其中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愈后良好率均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愈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优于大骨瓣开颅,而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共纳入200例患者205个颅内宽颈动脉瘤,出院时病死率为1.5%,病残率为1.0%。对177例患者随访16~51个月,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为:0分174例,2分2例,4分1例。11例患者(5.5%)发生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3例、术后脑梗死2例、弹簧圈突出2例和术后痫性发作1例。单变量分析显示,并发症组男性(9.1%对5.3%;χ2=4.42,P =0.026)、高血压(54.5%对23.3%;χ2=5.42,P =0.03)、支架先于弹簧圈置入(54.5%对85.1%;χ2=3.54,P =0.021)的患者比例与无并发症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先置入支架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0.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055~0.791;P =0.021],而高血压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4.380,95% CI 1.170~16.399; P =0.028)。167个动脉瘤得到了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动脉瘤复发(15.6%)。单变量分析显示,复发组动脉瘤部位(前循环动脉瘤:73.1%对89.1%;后循环动脉瘤:26.9%对10.6%;χ2=5.09,P =0.033)和大小(巨大动脉瘤:7.7%对0.7%;大型动脉瘤:65.4%对29.1%;小型动脉瘤:26.9%对70.2%;χ2=20.77,P <0.001)与未复发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型动脉瘤(OR 6.057,95% CI 2.296~15.983;P <0.001)、巨大动脉瘤(OR 25.260,95% CI 1.903~335.267;P =0.014)以及后循环动脉瘤(OR 3.184,95% CI 1.028~9.857;P =0.045)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式之一。高血压和弹簧圈先于支架置入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动脉瘤体积较大和后循环动脉瘤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的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颅内动脉瘤(61例未破裂动脉瘤,53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7个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高度与瘤颈宽度比值、动脉瘤高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长宽比、入射角度、载瘤动脉角度和颈体角度)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动脉瘤长度越长,破裂风险越小(OR=0.470;95% CI 0.286~0.771;P=0.003);SR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8.998;95% CI 2.851~126.607;P=0.002);颈体角度越大,破裂风险越大(OR=1.073;95% CI 1.023~1.125;P=0.004)。结论 SR、动脉瘤长度和颈体角度是判断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