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化视知觉感知学习系统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传统治疗弱视的方法(如遮盖治疗,精细训练等)起效慢,疗效欠佳;视知觉感知学习系统作为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其疗效需进一步观察。方法:①收集2006-09/2007-02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弱视儿童125例250眼,女73例,男52例,年龄(6±2)岁。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根据视功能检查结果,采用视知觉感知学习系统对弱视患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双眼视力相差两行以上,辅助遮盖优势眼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每天训练2次,每次2个训练内容(程序),每个训练内容10min,40min/d,训练内容之间要求有10min左右的休息间隙。训练需在安静和黯淡环境下进行。每月定期复查双眼视力及其各项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根据复查结果继续原程序治疗或调整治疗程序。结果:弱视患儿12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力:视知觉感知学习系统治疗儿童弱视的总有效率为75.2%,视力提高行数从治疗第3个月起有大幅增加(P<0.05),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的0.60±0.23提高至治疗后的0.86±0.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时间与疗效:疗效达到进步的平均时间为(2.82±1.30)个月,达到基本治愈为(2.87±1.40)个月。治疗3个月的患者视力疗效达进步率最高[98%(39/40)],治疗1个月的患者视力进步率最低[55%(31/56),P<0.05]。基本治愈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递增,治疗4个月组基本治愈率最高[67%(31/46),P<0.05]。结论:视知觉感知学习系统治疗儿童弱视疗效快,达到有效的时间为治疗两三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视性质、眼位、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数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重复测量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linearmodel)的RepeatedMeasures过程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进行评估。结果 经过1a的联合治疗,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3.9±1.8)行LogMAR视力(P<0.01),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行者达100.0%,基本治愈率达25.8%;联合治疗终止后1a,87.0%的患者保持了治疗效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下降0.03行LogMAR视力;对侧眼在联合治疗前后始终保持在正常视力水平。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值均缓慢降低:轻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值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和治疗中降低(均为P<0.05)。结论 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能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但其基本治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波前像差数据。将波前像差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Howell方法(方差不齐)或LSD法(方差齐性)比较六组间波前像差成份的差异。结果总像差:(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同(P=0.000);(2)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彗差:(1)术前与术后1d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及术后1d分别与术后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球差:(1)术前与术后1天、1周、6个月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两间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术后1d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在术前、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LASIK可明显减少总像差,但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总像差维持相对稳定,仅球差和彗差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 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波前像差数据.将波前像差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Howell方法(方差不齐)或LSD法(方差齐性)比较六组间波前像差成份的差异.结果 总像差:(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同(P=0.000);(2)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彗差:(1)术前与术后1 d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及术后1 d分别与术后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球差:(1)术前与术后1天、1周、6个月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两间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在术前、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常规LASIK可明显减少总像差,但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总像差维持相对稳定,仅球差和彗差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远视散光的轴向分布与弱视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视光中心门诊4~10岁视力低常儿童单纯远视散光患者139例277眼按散光轴向分类,统计各组弱视的发生率,并使用R×C表χ2检验.结果 277眼中,逆规散光组197眼,占总数的71.1%,其中弱视147眼,占本组病例的74.6%;顺规散光组50眼,占总数的18.1%,其中弱视16眼,占本组病例的32%;斜轴散光组30眼,占总数的10.8%,其中弱视11眼,占本组病例的36.7%.三组中以逆规散光组的弱视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在单纯远视散光中逆规散光所占比例最高,该组弱视的发生率也最高.提示在儿童的视力保健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逆规散光对儿童弱视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参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方方  刘洪婷  刘伟民 《广西医学》2008,30(11):1670-1671
目的 研究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各因素,探讨屈光不正与调节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4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在综合验光仪上对其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后测量其单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量,负相对调节量,调节滞后量.结果 本样本单眼调节幅度为(8.38±2.52)D,正相对调节量为(-2.72±0.96)D,负相对调节量为(2.26±0.38)D.其中单眼调节幅度与屈光不正度有显著相关性(r=0. 038,P=0.002);调节滞后量与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 (r=-0.112,P=0.020).结论 单眼的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与屈光不正度有显著的相关性,提示近视的发生及进展与人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干眼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在术后并发症中 ,干眼症普遍。本研究综述了屈光手术后干眼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术后影响、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视近附加科学规范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38名老视患者,其中男21人,女17人,年龄40~78岁。应用综合验光仪对其进行远视力矫正,初步近附加,精确近附加,试戴评价后获取最终处方。将检测结果与经验近附加值进行比较,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际检测近附加值与经验近附加值有显著差异。实际检测近附加回归公式=0.19+0.026×年龄。结论临床中实际检测近附加值应根据被测眼的调节参数进行调整和验配,不能简单地按照经验公式开具处方。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 回顾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为心肌致密化不全的10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45d~38岁。其中,2例为9岁男性双胞胎患儿,另1例为38岁男性患者(双胞胎之父)。本组患者分别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1例、肺动脉狭窄1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肺动脉高压2例)。本组多数患者以“先天性心脏病”收入院,  相似文献   
10.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轮廓辨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泉  刘伟民  刘洪婷  王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88-2289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视觉信息处理状态,了解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轮廓辨别功能是否存在缺损。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1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79例(148眼)作为弱视组,抽取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进行轮廓辨别检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轻度弱视组轮廓辨别级别主要分布在0.6级、0.7级、0.9级,中度弱视组主要集中在0.7~1.2级,对照组主要分布在0.6级。弱视组患儿的轮廓辨别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轮廓辨别能力上存在一定缺损,原因是双眼视力低下破坏了正常的双眼交互导致高级视皮层视觉信息处理的异常,破坏了轮廓辨别机制的协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