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3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细胞性肝癌中肥大细胞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小鹏  易继林  冯亮  田夫  邓清 《腹部外科》2006,19(2):117-118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 lar carc inom a,HCC)中肥大细胞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将40例HCC石蜡标本分为高侵袭转移组(14例)和低侵袭转移组(2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肥大细胞计数(m ast cell count,MCC)与微血管密度(m icrovessel density,MVD),统计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HCC高侵袭转移组的MCC(18.7±3.2)个/Hp、MVD(41.8±9.4)与低侵袭转移组的MCC(11.4±4.6)个/Hp、MVD(27.3±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及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CC中MCC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肥大细胞(m ast cell,MC)可能有刺激HCC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洛他唑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西洛他唑片和培达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  2 2例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随机交叉给药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受试者体内西洛他唑血药浓度 ,用 3P97药动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 ,并对AUC、Cmax进行分析。结果 西洛他唑片和培达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AUC0 - Tn(12 2 2 2 .6± 3981.2 ) ng/(h· ml)和 (12 0 39.9± 4 181.0 ) ng/ (h· ml) ,AUC0→∞ (1312 1.0± 4 6 15 .8) ng/ (h· m l)和 (12 882 .1± 4 70 2 .6 ) ng/(h· ml) ,tmax(3.77± 0 .6 9) h和 (3.82± 0 .6 6 ) h,Cmax(70 0 .8± 179.7) ng/ m l和 (6 81.8± 189.3) ng/ m l,t1 /2α分别为(3.97± 1.82 ) h和 (3.70± 1.2 0 ) h,t1 /2β分别为 (2 0 .0 1± 8.80 ) h和 (19.18± 7.4 5 ) h。以培达片为参比 ,西洛他唑片生物利用度 F0 - Tn为 10 2 .6 %± 10 .4 % ,F0→∞ 为 10 2 .7%± 11.2 %。结论 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抗P53单克隆抗体PAb1801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53例肾癌、6例错构瘤及6例正常肾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P53肾癌中的表达率为54.7%(29/53),在正常肾组织及肾错构瘤中无表达,P53蛋白表达与分期、分级有关(P<0.01),而与组织类型、年龄及性别无关,P53表达者预后差,说明P53可能是判断肾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4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观测的各种CT征象,发现(1)bolus增强扫描显示的血肿、血肿膜及表面移位血管;(2)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3)表面脑回聚拢内移;(4)脑灰白质界面内移;(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初敏  冯亮  李跃武 《医学教育探索》2003,(5):472-472,U004
丹参为传统常用中药材 ,其性微寒、味苦 ,归心、肝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等症。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肿瘤、耐缺氧等方面均有作用 ,同时还具有抗炎、抗衰老、抗病原微生物、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保护肾功能、降低血糖及抑制胆固醇合成等作用 ,对免疫功能也有影响[1] 。最近 ,日本还报道丹参中的丹参酮类成分 ,可作为逆转录酶抑制剂 ,用来治疗爱滋病及逆转录病…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不仅有神经系统损害 ,而且可以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变化 ,为了探讨白细胞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变化 ,我院 1997— 2 0 0 1年对 36 1例老年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均为起病 72h内急性脑卒中患者 ,女 10 8例 ,男2 5 3例 ,出血性卒中 5 0例 ,缺血性卒中 311例。年龄 6 0~ 89岁 ,平均 6 9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及MRI确诊 ,且通过检查排除感染、血液病、休克及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在其发病 2 4h内及病程 3d、7d采末梢血行周围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 ,应用日本光电 7- 80 0型血细…  相似文献   
7.
盐炙对补骨脂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亮  胡昌江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0):766-770
 目的通过考察炮制前、后补骨脂中主要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胃肠道吸收参数的变化,研究炮制对补骨脂吸收特性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进行大鼠在体肠灌注实验。并分别考察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药动学参数,以确定浓度对吸收的影响。采用t检验法考察生品和盐炙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药动学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生品中补骨脂素在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203,0.165,0.203 h-1,异补骨脂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则分别为0.178、0.168,0.204 h-1;而盐炙品中补骨脂素在高、中、低3个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326,0.377,0.369 h-1,异补骨脂素的吸收速率常数则分别为0.373,0.371,0.329 h-1。盐炙品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生品,而不同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补骨脂生品和盐炙品在小肠中的吸收机制是简单的被动扩散,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过程;炮制可以增加补骨脂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突变型p16基因exon2 DNA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p16基因出现高频率的缺失和突变[1~4].为了研究人肿瘤中p16基因的变化,我们采用DNA重组技术,从一株人黑色素瘤细胞系中获取了突变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exon 2)DNA片段并制备成基因探针[5],应用该探针对40例卵巢肿瘤的p16基因进行了核酸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初产妇下尿路解剖位置的影响,以及选择性剖宫产是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预防作用。方法正常阴道分娩组孕妇(16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孕妇(15例)于孕38~40周、产后6~8周、产后2年分别进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分析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的变化,及其在两种分娩方式间的差异。无分娩史的非妊娠女性20名为对照组,于排卵期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妊娠晚期的UVJ-M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到产后2年。两种方式分娩后6~8周的UVJ-M均较妊娠晚期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选择性剖宫产组的UVJ-M在产后2年较妊娠晚期下降明显(P<0.05)。两种分娩方式相比,UVJ-M在产后6~8周和产后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在妊娠晚期膀胱颈活动度明显增加,并持续到产后2年,选择性剖宫产对其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妊娠本身可能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初产妇下尿路解剖位置的影响,以及选择性剖宫产是否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预防作用.方法 正常阴道分娩组孕妇(16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孕妇(15例)于孕38 ~ 40周、产后6 ~ 8周、产后2年分别进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分析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的变化,及其在两种分娩方式间的差异.无分娩史的非妊娠女性20名为对照组,于排卵期行会阴超声及尿动力检查.结果 妊娠晚期的UVJ-M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到产后2年.两种方式分娩后6 ~ 8周的UVJ-M均较妊娠晚期轻度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选择性剖宫产组的UVJ-M在产后2年较妊娠晚期下降明显(P<0.05).两种分娩方式相比,UVJ-M在产后6 ~ 8周和产后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产妇在妊娠晚期膀胱颈活动度明显增加,并持续到产后2年,选择性剖宫产对其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妊娠本身可能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