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5例CCPRCC患者CT及MRI影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肿瘤与肾皮质之间平扫CT值、ADC值差异。结果15例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大小为(3.1±1.9)cm。13例为实性肿瘤,其中11例伴囊变,2例为囊性肿瘤。4例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呈稍高密度;6例密度不均匀,1例伴细条状钙化;8例CT值为(38.4±10.6)HU,与肾皮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MRI平扫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3例伴发结节状、灶状高信号;8例T2WI以混杂高信号为主,5例边缘见包膜;7例DWI呈稍高信号;9例肿瘤ADC值(2.22±0.30)×10-3 mm2/s高于肾皮质,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13例实性肿瘤中9例呈“快进快出”强化,4例呈持续或渐进性强化;2例囊性肿瘤增强扫描呈囊壁及中心分隔强化。结论CCPRCC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易发生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弥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以“快进快出”强化为主,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肾癌组织分型的应用价值,评价灌注相关参数(D*和f)与病灶强化百分率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52例(57个病灶)肾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常规磁共振和IVIM-DWI检查,其中34例(36个病灶)肾癌术后经免疫组化CD34染色评估微血管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透明细胞肾癌的ADC值和D值高于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肾癌(P<0.01),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肾癌的ADC值和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透明细胞肾癌和嫌色细胞肾癌的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肾癌亚型间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D、D*和f值鉴别透明和非透明细胞肾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5、0.65和0.80。D*值和f值与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病灶强化百分率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30;0.56,0.55);D*值和f值均与肾癌的MVD值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2和0.501)。结论:IVIM-DWI有助于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灌注相关参数D*和f与病灶强化百分率及微血管密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1-mapping成像评估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60例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CKD患者的血清肌酐值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CKD患者分为两组,轻度肾损伤组[eGFR≥60mL/(min·1.73m2)]31例和中重度肾损伤组[eGFR<60mL/(min·1.73m2)] 29例。所有受试者行双肾T1-mapping检查,测量肾皮质和肾髓质的T1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中肾皮质与肾髓质T1值的差异,3组之间肾皮质和肾髓质T1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KD组肾皮质和肾髓质T1值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肾皮质和髓质T1值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轻度肾损伤组及中重度肾损伤组中肾髓质的T1值均明显高于肾皮质T1值(P均<0.05)。三组之间肾皮质和肾髓质T1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患者eGFR与肾皮质T1值呈高度负相关(r=-0.773,P<0.01),与肾髓质T1值呈中度负相关(r=-0.689,P<0.01)。鉴别对照组与轻度肾损伤时,肾髓质T1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肾皮质T1值(0.866 vs. 0.821);肾髓质T1值的截断值为1505.2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80.0%。鉴别中重度与轻度肾损伤时,肾皮质T1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肾髓质T1值(0.874 vs. 0.820);当肾皮质T1值的截断值为1457.3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83.9%。结论:T1-mapping技术对于评估CKD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renal neuroendocrine tumor,PRNET)的CT和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罕见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PRNETs,4例行CT扫描,3例行MRI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例PRNETs中,6例分化良好,G1和G2级各3例,分化差的G3级2例;双肾各4例,病灶平均直径(4.1±1.7) cm,范围2.0~7.0 cm;类圆形5例,形态不规则3例;囊变4例,出血6例,坏死2例,钙化0例。1例位于肾上极,7例位于肾门附近。分化良好的PRNETs淋巴结转移1例,脉管癌栓1例。1例分化差的PRNET伴脉管癌栓、肝脏、骨及淋巴结多发转移。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分化良好的PRNETs实质部分T1WI 3例等信号,1例高信号;T2WI 1例等信号,3例稍低信号;4例ADC图均呈低信号。分化良好的PRENTs增强后呈中度及明显强化,分化差的PRNETs轻中度强化,其中7例呈持续性强化,1例“快进快出”强化。结论 PRNETs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好发...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在慢性肾病(CKD)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70例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测量CKD患者的血清肌酐值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CKD患者分为2个组,轻度肾损害组[eGFR≥60mL/(min·1.73m2)]44例,中重度肾损害组26例[eGFR<60mL/(min·1.73m2)]。CK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行双肾常规MRI和DKI检查,获得肾皮质和髓质的平均扩散系数(MD)和平均峰度(MK)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3组中肾脏皮质与髓质DKI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肾皮质和髓质DKI参数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CKD患者的eGFR与肾脏皮质和髓质的DKI参数值的相关性进行评估,ROC用于评估DKI参数值鉴别CKD的2个亚组及鉴别对照组与轻度肾损害组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轻度肾损害组及中重度肾损害组中肾脏皮质的MD值均明显高于髓质,而皮质的MK值均低于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肾脏皮质和髓质的MD、MK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中肾脏皮质MD值(r=0.684)和髓质MD值(r=0.451)均与eGFR呈中度正相关(P<0.05),CKD组中肾脏皮质MK值(r=-0.757)和髓质MK值(r=-0.719)均与eGFR呈高度负相关(P<0.05)。各项定量参数在鉴别轻度与中重度CKD时,以皮质MK值的ROC下面积(0.907)最大,皮质MD值的截断值取2.51×10-3mm2/s或皮质MK值的截断值取0.60时鉴别诊断的特异度(95.5%)最高,髓质MK值的截断值为0.65时鉴别诊断的敏感度(80.8%)最高;在鉴别对照组与轻度肾损害组时,以髓质MD值的ROC下面积(0.851)最大,髓质MK值的截断值取0.60时鉴别诊断的特异度(100.0%)最高,皮质MD值的截断值取2.76×10-3mm2/s或髓质MD值的截断值取2.21×10-3mm2/s时鉴别诊断的敏感度(70.5%)最高。结论: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可以为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皮质腺瘤是最常见肾上腺良性肿瘤,实际发病率尚不明确,但尸检发现率达1.4%~89%,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典型肾上腺皮质腺瘤肉眼观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封闭型实性肿块,横断面往往呈黄色,与肿瘤内丰富的脂肪有关;不典型者横断面呈深褐色或黑色,即黑色肾上腺皮质腺瘤,此外,少数肿瘤内可伴有出血或囊性变。肿瘤的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细胞胞质内含有丰富的脂肪,肿瘤组织内含有丰富血管[2]。多数肾上腺皮质腺瘤内含有丰富脂肪,但也有约10%~40%肿瘤内含脂肪较少[3]。肾上腺皮质腺瘤特点是肿瘤内含有丰富脂肪及血管,结合临床及影像学往往不难诊断。但是肾上腺皮质腺瘤有时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一些含有脂肪组织及丰富血管的肾上腺转移瘤(来源于肝细胞肝癌、肾透明细胞癌、肾颗粒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renal neuroendocrine tumor,PRNET)的CT和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罕见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PRNETs,4例行CT扫描,3例行MRI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例PRNETs中,6例分化良好,G1和G2级各3例,分化差的G3级2例;双肾各4例,病灶平均直径(4.1±1.7) cm,范围2.0~7.0 cm;类圆形5例,形态不规则3例;囊变4例,出血6例,坏死2例,钙化0例。1例位于肾上极,7例位于肾门附近。分化良好的PRNETs淋巴结转移1例,脉管癌栓1例。1例分化差的PRNET伴脉管癌栓、肝脏、骨及淋巴结多发转移。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分化良好的PRNETs实质部分T1WI 3例等信号,1例高信号;T2WI 1例等信号,3例稍低信号;4例ADC图均呈低信号。分化良好的PRENTs增强后呈中度及明显强化,分化差的PRNETs轻中度强化,其中7例呈持续性强化,1例“快进快出”强化。结论 PRNETs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好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