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褥疮周围组织设计推进皮瓣,对皮瓣进行术中一次性皮肤伸展修复较大面积Ⅲ度褥疮,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推进皮瓣加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修复14例骶尾部Ⅲ度褥疮患者.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6~56岁.深达骶骨者10例,合并骶骨感染2例.褥疮范围11 cm×8 cm~15 cm × 10 cm,褥疮发生时间2个月~6年.5例曾行1~3次手术后复发.取患者单侧或双侧臀大肌肌皮瓣、腰背部肌皮瓣作为推进皮瓣,切取范围11 cm×11 cm~18 cm×16 cm.结果 14例患者推进皮瓣均一次性修复褥疮创面,术后15~20 d拆线.13例创口Ⅰ期愈合,皮瓣成活;1例局部创口皮缘坏死,换药2周后愈合.患者获随访6~72个月.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骨科(浙江丽水,323000)通讯作者何登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褥疮修复,E-mailhedw120@163.com褥疮无复发,原褥疮处皮肤丰满,弹性较好,局部抗磨抗压能力较强.结论推进皮瓣结合一次性皮肤伸展技术修复骶尾部较大褥疮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总结根本原因分析法在一起高血压患者骨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成立根本原因分析团队,根据现实的案例(高血压患者骨科手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进行案例分析,找出根本原因为高血压患者未建立术前脑梗死风险评估流程、未建立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与预防、围手术期血压管理不到位、麻醉科对高危患者血压控制不够稳定等,根据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2018年1月至12月骨科共收治伴有高血压患者563例,其中进行三、四级手术127例,采用改进防范措施后,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未并发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LSSS患者30例。结果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7%,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3年9个月),腰椎冠状面平均矫正40.5°,矢状面平均矫正33.6°,腰椎融合率为83.3%。结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Van Neck病是一种发生于坐骨耻骨结合处的骨骺病,于1924年由Van Neck首先确认,并提供了病理诊断,故后人以其名字命名该病[1]。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国内报告病例42例[2-4],所以该病临床上并不多见,有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1,4],笔者曾见误诊为骨肿瘤给予手术治疗的病例,为此,有必要整理我院2000年7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并报告如下,以防止临床再次出现误诊误治现象。  相似文献   
5.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治疗12例,受伤1周内行手术治疗39例,受伤8~26 d行手术治疗11例;经随访比较治疗前后ASIA分级的变化.结果 经12~48个月随访,非手术治疗者症状改善比例为91.67%,1周内手术者症状改善比例为87.18%,1周后手术者症状改善比例为54.55%;经x2检验,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周内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疗效优于1周后手术,但非手术治疗需严格选择病例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2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与同期保守治疗的41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组术后1~2 d疼痛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1例,轻度缓解6例,无效0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32,P<0.05,见表1).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症状缓解时间早,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椎体成形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保守治疗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楼超  俞伟杨  陈剑  何登伟 《中国骨伤》2022,35(5):448-45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3例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5~83(65.7±7.4)岁;单节段融合27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31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1~78(64.8±7.8)岁;单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融合6例;运用开放融合翻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2.4±0.5)年,对照组随访时间(2.6±0.7)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的透视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腰痛、下肢痛VAS和ODI在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术后1、3个月ODI均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而两组间下肢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再次开放融合翻修术相比,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疼痛和功能改善的优点,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F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进行随访并评价其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2.7周。2例股骨颈部螺钉退出,无主钉或锁钉断裂,无肢体短缩或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PFN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可靠的内固定方法,其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伴前、中柱压缩的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表现隐匿的原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复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9例,其中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17例,评价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所有患者均给予后路手术,术中利用先单纯撑开复位前、中柱再行后方轴向加压复位后柱两步骤复位法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占全部屈曲牵张骨折患者的43.6%,17例术前有6例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各种影像学检查不同程度发现后柱骨性和(或)韧带复合体损伤的阳性结果:X线片8例,CT平扫7例,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11例,MRI17例.17例单纯后路撑开后有8例出现后柱过撑现象,给予后方再加压进行复位后效果较好.结论 伴前、中柱压缩的屈曲牵张型骨折的后柱损伤表现常较隐匿,有一定临床发生率,但容易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CT MPR和MRI对诊断有较大帮助.采用先撑开再加压的两步骤复位法效果满意,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SLIC评分系统对下颈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6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对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异常、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损伤。根据SLIC评分系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2(12.6±1.2)个月。15例评分≤4分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评分=4分者转为手术治疗;8例评分=4分及53例评分≥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好转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SLIC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