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女,5岁10个月,因腹胀伴面色苍白10d,发热2d入院。无出血、骨关节痛,家中有养犬史。查体:体温37.5℃,中度贫血貌。双侧颈淋巴结可触及数个,直径约1cm,活动质软。咽充血,双扁桃体Ⅱ度大。心律齐,心尖处闻及Ⅱ/6级SM。双肺无异常。肝大肋缘下4.5cm,剑下3cm,质中。  相似文献   
2.
应用8号针头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50例体会广州市儿童医院(510120)何丽雅,佟莉贞关键词胸骨,骨髓穿刺,注射针头,型号使用传统的骨髓穿刺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时,经验性强,由于不易把握进针和深度,为避免误穿入纵膈故长期以来,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是髂骨、...  相似文献   
3.
广东地区G6PD缺陷的基因突变型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87例G6PD缺陷患儿的基因突变型,简要探讨DNA碱基改基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滤纸干血斑DNA扩增法,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结果①30例患者为1376G→T突变,28例为1388G→A突变,6例为95A→-G突变,1例为392G→T突变,未发现1024G→T突变。②各基因突变型均可导致严重的酶活性缺陷。结论:①1376、1388、95突变型是广东人及中国人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龋病对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影响。方法 :2 9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有无龋病分为A(伴有龋病 )、B(无龋病 )两组 ,比较两组肾损害的发生率 ;并观察龋病干预与否对肾损害恢复病程的影响。结果 :A组肾损害的发生率为 71 4% ,与B组 (4 4 7)比较 ,差异具显著意义 (χ2 =7 79,P <0 0 1)。在伴有龋病的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患儿中 ,龋病干预组 (9例 )在处理龋齿 4周后有 77 8%的患儿其肾损害完全修复 ,而非干预组 (16例 )同期仅有18 8%的患儿其肾损害得到恢复 ,两者比较 ,差异具显著意义 (χ2 =8 40 ,P <0 0 1)。结论 :龋病的存在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及时处理龋齿有助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李兰娜佟莉贞何丽雅赖冬波伍劲松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0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巨细胞病毒(CMV)-DNA、CMV-IgM水平和T-淋巴细胞(T-细胞)转化功能,以探讨CMV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的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粒缺不伴发热者(A组),粒缺伴发热者(B组)及粒缺发热伴败血症者(C组)的hs-CRP血清水平。结果:A组(不发热组)hs-CRP血清水平为(5.37±4.65)mg/L,B组(发热组)为(74.05±48.35)mg/L,C组(败血症组)为(122.00±66.32)mg/L。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hs-CRP血清水平可作为儿童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粒缺发热伴败血症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导致白血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早期(化疗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的出血症状进行分析,以探讨ALL患儿凝血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白血病出血合并DIC的诊断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20例为健康体检儿童,年龄3个月到9岁,其中男12例,女8例,临床无出血性疾病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从6个月到12岁。均为我院血液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婴儿及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各自的诱因特点,对我院1998年1月~12月55例婴幼儿ITP 诱因进行对比分析。l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婴幼儿ITP 55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ITP诊断标准。婴儿组35例(≤1岁)及幼儿组20例(1~3岁)。婴儿组ITP组男24例,女11例,最小发病年龄45 d,平均年龄5个月。幼儿组ITP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20个月。病程最长10个月,最短2d,平均20d。所有患儿临床表现均为皮肤淤点及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胃镜下胃肠道粘膜改变的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随机对我院24例住院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及(Hp)检测。结果:发现胃十二指肠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炎性改变,其中部分呈点片状出血,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6例,占25%。结论:胃镜检查有助于降低临床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的HSP病人的漏诊和误诊率;Hp作为儿童过敏性紫癜可能的致病因素之一,应予积极抗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