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维松对膈肌和拇收肌的抑制时程与恢复过程。方法:30例ASAⅠ级的成年手术患者,按美维松用量分成两组,Ⅰ组:0.16mg/kg,Ⅱ组:0.20mg/kg,每组15例。同步测定跨膈肌压(Pdi)和拇收肌对连续四次刺激(TOF)反应的T1(APT1)及TOFr值。结果:显示两组APT1最大抑制相近,是Pdi的1.7倍。Pdi达到最大抑制及恢复到75%的时间比APT1快得多。结论:提示美维松对膈肌收缩功能的抑制比拇收肌差,但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6例平卧位气管内全麻手术病人作不同的机械每分通气量(MV)与相应动脉血气 PaCO_2改变的观察。经125人次血气分析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显示 MV 与 PaCO_2呈高度负相关(P<0.01),两者的迥归方程对缺乏呼末 CO_2监测仪和血气分析的单位提供一种简易、实际而无创伤的推算法。  相似文献   
3.
双相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上呼吸道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不同通气状态下上呼吸道放射性成像,证实在全身麻醉无自主呼吸的条件下,双相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机械通气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实施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选择拟实施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10例,分别对患者清醒自主呼吸、麻醉诱导后自主呼吸停止、BiPAP无创通气时头颈部正位和侧位作螺旋CT扫描。监测扫描过程的无创血压(NI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RR)。测量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软腭后区RP、舌根后区RG、会厌区EPG)的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结果头部正位麻醉诱导后各软组织区的最窄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均比清醒时缩小(P<0.05),BiPAP通气时各截面径线和面积与清醒期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头部侧位BiPAP通气时各径线和截面积与清醒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G区和RG区在BiPAP通气期的侧位截面积明显比正位时增大(P<0.05,P<0.01)。诱导期正、侧位SpO2均明显下降(P<0.01);头部正位BiPAP通气时与诱导期的SpO2比较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部侧位BiPAP通气时SpO2较诱导期明显升高(P<0.01),基本恢复到清醒期水平(P>0.05)。结论麻醉诱导后上呼吸道的通气面积明显减少,气道通畅度下降;头颈部侧位时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最狭窄处的通气截面积比正位时显著改善,以会厌区最明显。无明显上呼吸道梗阻性病史的成年患者全身麻醉时,头部侧位BiPAP无创通气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实施有效的机械通气,保证通气和氧合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两种浓度的臭氧(03)对实验兔骨骼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的影响,以评估臭氧对肌纤维的氧化程度.方法 1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A、B两组.随机选择一侧大腿肌肉注射臭氧-氧气混合气体,A组为浓度50μg/ml,B组为浓度30μg/ml两组分别注射5 ml气体.注射臭氧后0.5、2 h和2周后分别对臭氧注射点、旁开1 cm和2 cm取活检组织行病理学光镜检查,对侧大腿相对应部位取活检作空白对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病理光镜下显示A、B两组注射臭氧后0.5 h注射点、旁开1 cm见肌细胞肿胀,间隙变窄或不清,肌细胞边界不清,横纹紊乱,部分肌细胞坏死溶解,空泡变性;2 h后注射点、旁开1 cm处在肌细胞坏死溶解的基础上出现了肌细胞间隙和血管内炎症细胞浸润;2周后注射点、旁开1 cm切片显示肌细胞明显萎缩,大量纤维组织增生,部分伴有玻璃样变.上述3个时点的注射点旁开2 cm病理切片均未见异常.结论 两种浓度的臭氧肌肉注射后会产生程度相当的肌细胞损害,范围半径约2 cm,可能对炎性肌细胞或肌纤维化组织起治疗作用,2周后纤维组织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计算机灰度平均值对冈上肌腱病患者的评估作用。 方法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科治疗的单侧冈上肌腱病患者46例,排除双侧肩痛和其他非肌腱因素所致的肩痛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6例、女性组30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10例、中年组19例、老年组17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3例、慢性期组19例、慢性迁延期组14例。触诊冈上肌腱行VAS评分并定位标记主要压痛点和次要压痛点。以改良Crass体位对冈上肌腱行超声摄片,对主要及次要压痛点短轴图行患侧健侧等面积截图,行计算机灰度分析测其灰度平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主要压痛点和次要压痛点,患侧和健侧灰度平均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组间,主要压痛点和次要压痛点灰度平均值的差异。采用计算机灰度分析方法定量评价超声视觉评估无特异性病变的冈上肌腱压痛点回声差异。 结果冈上肌腱存在多个压痛点,根据VAS评分可分为主要和次要压痛点。女性主压痛点VAS评分高于男性(t=2.175,P<0.05),老年组主压痛点VAS评分高于中年组和青壮年组(F=3.851,P<0.05)。冈上肌腱主要及次要压痛点灰度平均值均小于健侧(t=8.109、4.816,均为P<0.001)。患侧冈上肌腱,按年龄性别或者病程分组,主要压痛点灰度平均值较健侧均明显下降(P<0.05)。健侧冈上肌腱,其灰度平均值女性低于男性(t=3.881,P<0.001),老年组低于中年组和青壮年组(F=14.000,P<0.001)。 结论冈上肌腱病常有多个压痛点,需要对所有压痛点进行超声检查。对于超声视觉评估无特征性征象的冈上肌腱压痛点,灰度平均值较健侧下降可提示冈上肌腱病,此方法可量化肩袖肌腱病变程度,有望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镇痛术对胸科手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余革  欧阳葆怡 《华西医学》1997,12(4):489-491
目的:研究硬膜外镇痛术对促进普胸手术后上期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22例成年普胸手术后患者按需向胸段硬膜外腔注射0.5%布吡卡因0.1ml/kg。比较镇痛前后肺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FVC,FEV1.0和PEF降幅达64.7%~74.6%,镇痛后FVC比镇痛前明显回升(P〈0.05),术后FEV1.0%无明显变化,镇痛后在非鼻导管吸氧时PaO2偏低。结论:硬膜外镇痛  相似文献   
7.
舒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诱导时用舒芬太尼,对照组用芬太尼,分别记录麻醉前、诱导后2min、插管时、插管后1,3,5和10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心肌加速度指数。结果:实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在插管时和插管后1mi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期间实验组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在诱导后、插管时和插管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明显低于诱导前(P〈0.05)。结论: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少,能更好地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的连续输注对运动神经诱发电位(MEP)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单次注射异丙酚对外周神经传导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拟将磁刺激点置于C7水平,诱发拇收肌(AP)的MEP,旨在观察单次注射异丙酚对手术病人磁刺激AP的MEP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维松对膈肌和拇收肌的抑制时程与恢复过程。方法:30例ASAⅠ级的成年手术患者,按美维松用量分成两组,且组:0.16mg/kg,Ⅱ组:0.20mg/kg,每组15例。同步测定跨膈肌压(Pdi)和拇收肌对连续四次刺激(TOF)反应的T1(APT1)及TOFr值。结果:显示两组APT1最大抑制相近,是Pdi的1.7倍、Pdi达到最大抑制及恢复到75%的时间比APT1快得多。结论:提示美维松时膈肌收缩功能的抑制比指收肌差,但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0.
余革 《海南医学》2005,16(3):105-106
目的 比较麻醉前预扩容与不扩容对腰-硬联合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在麻醉前20min内分别输入晶体液、胶体液与不扩容三组在腰-硬联合麻醉后测量SBP。结果 Ⅱ组胶体扩容组病人腰-硬联合麻醉期间血压下降程度略轻于晶体扩容或未预扩容。但三组的血压下降程度和需用麻黄碱病例数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预扩容不宜用作腰-硬联合麻醉前预防低血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