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与HBV-DNA、HBeAg三者间的关系,进而评估PreS1在HBV感染、复制、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按不同HBV-M进行分组:HBsAg(+)、HBeAg(+)、HBcAb(+)为A组,HBsAg(+)、HBeAb(+)、HBcAb(+)为B组,HBsAg(+)、HBcAb(+)为C组,HBsAg(+)为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以HBV-DNA>5×102拷贝/mL为阳性诊断标准,不同HBV-M模式中,PreS1与HBV-DNA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1),PreS1与HBV-DNA的总符合率高于HBeAg与HBV-DNA的符合率,在HBeAg(-)患者中仍可不同程度地检出PreS1与HBV-DNA。结论PreS1可作为HBV感染、复制的一项新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负性调节性B细胞(Breg)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IL-10的变化,探讨Tfh/Tfr、Breg比例在CITP免疫紊乱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CITP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fh、Tfr、Breg比例;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IL-21与IL-10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CITP患者外周血Tfh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r、Breg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患者外周Tfh/Tf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Tfr与PAIgG阳性率呈正相关(r=0.622,P0.05),Breg比例与PAIgG阳性率呈负相关(r=-0.535,P 0.05)。CITP患者外周血IL-21/IL-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IL-10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43,P0.05),与PAIgG阳性率呈正相关(r=0.548,P0.05)。结论 CITP患者外周血Tfh/Tfr、Breg比例及IL-21/IL-10异常,以上指标参与免疫紊乱机制,可为CITP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二项即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3例新生儿分为非感染组(30例)、重症感染组(32例)、局部感染组(51例)。入院时及恢复期采血测PCT和hs-CRP,对三组进行分析。结果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PCT和hs-CRP浓度明显升高,较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二项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3例,HBeAg阳性(HBVDNA〈9log10copies/mL)患者30例设为A组,HBeAg阴性(HBVDNA〈7log10copies/mL)患者23例设为B组,两组都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抗病毒治疗,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检查肝功能(ALT)、HBVDNA、乙肝两对半检测。以治疗前测得数值作为基线,观察患者在3个月、6个月时ALT复常率、HBVDNA检测不到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阳性患者),并对其临床疗效及临床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预测其2年时的治疗应答和耐药发生。结果:A组:在治疗3个月时,HBVDNA检测不到率为46.7%,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0.0%,ALT复常率为66.7%;在治疗6个月时,HBVDNA检测不到率为80.0%,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6.7%,ALT复常率为76.7%。B组:在治疗3个月时,HBVDNA检测不到率为52.2%,ALT复常率为69.6%;在治疗6个月时,HBVDNA检测不到率为82.6%,ALT复常率为78.3%。两组间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比较HBV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HBV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与基线水平(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HBV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与基线水平(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CHB,在治疗24周时即取得了较高的HBV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及较好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阳性患者),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低水平(HBeAg阳性患者HBV DNA20 000Iu/ml,HBeAg阴性患者HBV DNA2 000 Iu/ml)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低水平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联苯双酯滴丸7.5 mg,每日3次口服降转氨酶,疗程1个月;同时服用熊去氧胆酸片150 mg,每日2次消退黄疸,疗程1个月。1个月后继续服用维生素C片0.2 g,每日3次,疗程5个月作为对照。治疗组给予苦参素片0.2 g,每日3次,疗程6个月。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肝功能、HBV DNA,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对临床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ALT及TB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1个月时,ALT及TB复常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为11.9%、35.7%、57.1%,而对照组的阴转率为10.0%、13.3%、16.7%,两组间HBVDNA阴转率在治疗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治疗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素具有抗病毒、抗炎、降酶、退黄作用,且疗效与时间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曲伐沙星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分离的单核细胞预先用TVF孵育2h,随后用LPS刺激,ELISA检测TNF-α和IL-6的诱生情况,并用RT-PCR检测其mRNA的表达;提取核蛋白,Westem blot分析NF—κB激活情况。结果TVF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6,并抑制其mRNA的表达;同时TVF能抑制NF—κB的激活。结论TVF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6,这可能是其抗炎症作用的方式之一,该效应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发生严重感染的病例中,急诊感染3项[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血培养的方法学比较;探讨急诊感染3项及血培养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9年1-5月急诊严重感染患者(重症感染组)64例,局部感染患者(局部感染组)60例和同期健康者(健康对照组)4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做血培养,检测血清PCT、IL-6及全血hs-CRP水平,3项均以定量进行结果分析。以出院重症感染确诊为金标准,比较分析血培养及急诊感染3项对急诊重症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重症感染组急诊感染3项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及IL-6检测在重症感染组灵敏度分别为93.00%、96.00%、95.00%,特异度分别为78.00%、55.00%、66.00%,急诊感染3项联合检测和血培养在重症感染组灵敏度分别为97.29%、78.82%,特异度分别为98.71%、100.00%。结论急诊感染3项检测可以提高脓毒血症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且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方面均存在重要临床价值,但若要用于指导临床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尚需同时进行血培养。  相似文献   
9.
联合检测血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吉佳 《现代医学》2010,38(2):172-174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TnI)的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因急性胸痛就诊患者120例,于就诊即刻及3、6、9、24 h连续测定IMA、Mb、CK-MB、CTnI 4项指标,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有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组入院即刻IMA、Mb、CK-MB、CTnI敏感性依次为85.7%、38.7%、29.0%、16.1%,IMA敏感性与其他3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痛≤3 h时,IMA、Mb、CK-MB、CTnI 4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5.3%,均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的早期,IMA是一个比较灵敏的指标,IMA、Mb、CK-MB、CTnI 4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AMI可明显提高敏感性,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virusX protein,HBVX)对阿霉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p53、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2.5g/mL)分别处理HepG及稳定表达GFP、GFP-HBVX融合蛋白的细胞系HepG/GFP、22HepG/GFP-HBVX,处理后不同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2示阿霉素处理后36h,HepG/GFP-HBVX细胞凋亡率为3.94%,明显低于HepG(59.03%)、HepG/GFP细胞(61.38%)222(P〈0.05),而与未处理对照组细胞(2.12%、2.78%、2.55%)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HBVX蛋白能够抑制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