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7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进行有效、正确的护理。结果 7例患者中,6例预后良好。结论临床中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值得推荐,术后有效、正确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20例成人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丙泊酚维持镇静,记录镇静过程中Ramsay评分1~6分时分别对应的BIS值,就BIS值与Ramsay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护士进行镇静问卷调查。结果:BIS值与对应的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87,P0.001)。镇静程度越深,Ramsay评分越高,BIS的数值越低。绝大多数护士认可BIS监测在镇静护理中的作用。结论: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丙泊酚维持镇静,与Ramsay评分相比,利用BIS值来评价其镇静相关情况比较客观,同时可以明显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压力性损伤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543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分为压力性损伤组(n=164)和非压力性损伤组(n=379),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病人不同年龄、贫血、前白蛋白水平、术中最低体温、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资料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贫血、前白蛋白水平 < 280mg/L、体外循环时间≥100min和手术时间≥4 h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为0.71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的AUC为0.702(95%CI:0.681~0.727),在10%~70%范围内,列线图模型净获益。结论年龄≥60岁、贫血、前白蛋白水平 < 280mg/L、体外循环时间≥100min和手术时间≥4h会增加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危重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CRRT设备联合ECMO循环管路辅助治疗技术在6例患者治疗的有关临床资料,观察ECMO及CRRT治疗时间,脱水量,联合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变化情况,临床结局,归纳出联合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6例患者ECMO治疗时间22~310h,CRRT治疗时间13~303 h,脱水量800~39 400 ml。联合治疗后SCr及BUN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例患者撤除ECMO管道继续行CRRT治疗,2例肾功能恢复停止CRRT治疗,2例自动出院。6例患者均无气栓、血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RRT并联ECMO管路实施联合治疗,能改善患者液体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护士熟练掌握CRRT和ECMO管路连接、抗凝,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预防气栓、血栓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