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90例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实验组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术中不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远处转移、复发、感觉功能障碍、肋间与前壁感觉异常面积情况。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为(7.45±1.29)d,短于对照组的(8.45±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7,P<0.001);2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淋巴结清扫数量、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个月、3个月感觉功能障碍评分、肋间和前壁感觉异常面积分别为(2.05±0.69)分、(2.88±0.83)分、(4.12±0.69)cm2、(2.42±0.19)cm2,对照组分别为(1.62±0.55)分、(2.09±0.71)分、(14.28±2.82)cm2、(7.95±1.88)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将肋间臂神经保留能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可使术后肋间与前壁感觉异常面积减小,减轻感觉功能障碍程度,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同步化放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放疗组和同步化放疗组各30例。放疗组在行保乳术后仅行放疗,同步化放疗组在行保乳术后同时进行放、化疗。放疗采用放射总剂量为45~50Gy和原发灶及周围2cm范围电子线补充照射10~15Gy对全乳进行照射;化疗采用环磷酰胺500mg/m~2和阿霉素60mg/m~2。结果记录复发、转移例数及不良反应种类、例数,计算两组复发率、转移率。同步化放疗组的复发率、转移率均明显低于放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放疗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放疗组比较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使用化放疗能降低复发率、转移率,同时提高生存率,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桩蛋白(Paxillin)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术中切除的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距癌灶约5 cm处正常乳腺组织中Paxillin和Caspase-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两者间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Paxillin在IDC组的表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spase-3在IDC组的表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IDC组中,Paxillin的表达与Her-2状态相关,2种蛋白的表达与乳腺IDC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相关,2种蛋白在ID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2,P=0.013)。   结论  Paxillin和Caspase-3的的异常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置管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96例乳腺脓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置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以及血肿、皮肤淤血、乳房变形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乳房术后继续哺乳率观察组为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置管引流治疗乳房脓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乳房外形无明显影响,患乳术后哺乳率高,明显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意义。方法:40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满足保乳条件者实施保乳手术,不满足保乳条件者实施全乳房切除术;分析新辅助化疗后的保乳率及保乳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及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90%的患者达到保乳条件,实际实施保乳手术30例,保乳治疗者乳房外观满意率93.33%。经中位48个月(36—60个月)的随访,其局部复发率10%。结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在新辅助化疗后实施保乳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外科医生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学习曲线,分析影响学习曲线的因素,以便SLNB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方法以40例临床体检腋窝淋巴结(ALN)阴性,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单独采用美蓝染色剂作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示踪剂,常规行SLNB活检和ALND(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本组共有38例患者找到SLN,成功率为95.0%,其中病理报告SLN癌性转移者11例,无转移27例,1例SLN冰冻阴性,常规病理阳性,假阴性率为9.1%(1/11)。SLNB与ALND转移检测比较效果相一致,准确率高,统计无差异性。结论应用美蓝进行SLNB能替代ALND成为临床腋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联合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段、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观察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肿瘤T分期降期率、保乳手术率、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分、CD3+、CD4+/CD8+、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段、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段、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水平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缓解率、T分期降期率、保乳手术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观察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CD3+、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分、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段、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乳腺癌患者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段、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水平与临床疗效呈显著负相关(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脱发、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联合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能下调血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段、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水平,改善患者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Ⅱ期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可行性,研究手术切口的选择、术中操作技巧及乳房重塑方法。方法对31例肿瘤位于乳房中央区的Ⅰ~Ⅱ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并乳房重塑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其中2例切除乳头乳晕区。手术后常规给予化疗、放疗、内分泌及生物靶向治疗。结果全部患者成功施行保乳治疗后,经随访6~53个月(中位随访24个月),无局部复发。保乳治疗后对患侧乳房外观的评价:18例优秀,8例良好,5例一般,总体优良率为83.9%。结论位于中央区的Ⅰ、Ⅱ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只要规范治疗同样适合实施保乳,并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探讨手术方法及操作技巧。方法随机将3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不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和35例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患侧上臂内侧、腋窝皮肤感觉功能异常情况发生率(11%)与对照组相比(60%),明显降低(P<0.05);平均随访3a,2组患者均没有出现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等情况。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皮肤感觉功能异常情况,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肝外恶性肿瘤相关。NAFLD与乳腺癌有类似的危险因素,如肥胖。本次研究探讨的是NAFLD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河南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300例乳腺癌患者(试验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随机选取同时间段300例非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试验组中有93例(30.7%)患者诊断为NAFLD,而对照组中为46例(15.3%),两组NAFLD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BMI=25 kg/m~2将患者分为肥胖组(n=116)及非肥胖组(n=484),单因素分析表明,在非肥胖组中,NAFLD、初潮年龄和乳腺癌家族史与乳腺癌发生相关(P0.05);而在肥胖组中,高血压、BMI、甘油三酯、NAFLD、初潮年龄及乳腺癌家族史与乳腺癌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非肥胖组中NAFLD与乳腺癌显著相关(OR=3.04,P0.05),而肥胖组中NAFLD与乳腺癌无明显相关(P=0.16)。结论 NAFLD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非肥胖的患者NAFLD可以作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警惕乳腺癌发生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