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1.
急性心肌梗死后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血磷脂酸(lysophsophatidic acid,LPA)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小、结构最简单的磷脂,同时还是一种细胞间的磷脂信使,具有激素和生长因子样作用,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及细胞内信息传递产生多种影响。近来研究发现,LPA也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长程晚电位及长程QT间期变异技术分别从心室除极、复极的角度探讨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对心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的心绞痛频繁发作的冠心病患者47例,佩戴数字化Hoher记录仪,选取心绞痛发作时及症状缓解6h后的长程晚电位及QT间期变异各项参数指标,每一指标选取临近时间段的三个数值,取其均数用做统计数据。结果 在心绞痛发作时及症状恢复后,晚电位及QT间期变异各项参数均显示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血流情况与心电稳定性指标显著相关,短暂心肌缺血时心室除极、复极指标也有显著变化,其敏感性高于普通心电图,可以成为评价无创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