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6例184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1例9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85例89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眼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实验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确切,眼压控制效果好,同时可有效减少浅前房发生,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工晶体植入后后发障二期连续线形撕后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首雁  乔秀娟  董春光 《眼科》1998,7(3):154-155
研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发障的处理方法。23只眼后发障中游离人工晶体光学部上方180°,轻下推人工晶体,于旁中心混浊后囊膜作一穿刺孔,然后由穿刺孔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的间隙注入透明质酸钠,再沿后囊膜穿刺孔边缘线形连续撕成一个直径约4mm圆孔。全部术眼后囊膜中央均得到一透明视区。3例玻璃体溢出改成截囊。连续性线形撕后囊可使人工晶体后发障获得透明视轴,并维护了周边囊袋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在骨科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应用骨肽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10例患者,开展积极治疗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例经积极的抗过敏、心理护理等对症治疗护理后均康复。结论对骨肽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采用药物治疗结合系统护理,降低了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感染性皮肤缺损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8例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进行清创及VSD治疗,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过1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2例患者经过再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经过游离植皮,创面完全闭合。结论对于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使用VSD治疗,能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而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尤其是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是创面早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感染性皮肤缺损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8例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进行清创及VSD治疗,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过1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2例患者经过再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经过游离植皮,创面完全闭合。结论对于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使用VSD治疗,能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而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尤其是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是创面早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156例因创伤致疼痛性失眠的骨科患者疼痛时间、强度与失眠的关系,以及患者本人和医护人员对镇痛的态度及其对失眠的影响.结果 疼痛所导致的失眠主要发生在创伤后1~5 d;随着疼痛的减轻,失眠人数亦渐减少;部分失眠患者(29.6%)和医护人员(39.0%)认为要忍受疼痛.结论 护理人员应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和控制疼痛,改善疼痛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龄老人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高龄老人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3例(42眼)80-94岁老人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脱盲率为92.9%,脱残率为50%。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2例,严重前段葡萄膜反应6例,瞳孔膜闭1例,角膜失代偿1例,脑梗塞1例。结论 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使高龄老人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手段,但手术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早期发现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征兆的有效方法。方法自制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对比卡,用于69例74指再植手术指端的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和组织张力的观察。结果及时正确判断4例5指血管危象,经处理后肢体恢复血液循环,再植指成活。结论血液循环对比卡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判断准确率和缩短判断时间,及早正确处理,从而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恶性青光眼发病率、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为提高恶性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重点整理和分析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共758例,其中闭角型青光眼71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有721例,发生恶性青光眼17例21眼,11只眼进行过青光眼滤过手术,3只眼进行过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只眼进行过视网膜脱离手术,1只眼进行过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1只眼进行过房水引流物植入术联合前房成形术。通过对恶性青光眼进行玻璃体抽吸加前房重建术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恢复、眼压降至正常。结论恶性青光眼发病率低,早期通过对恶性青光眼进行玻璃体抽吸加前房重建术、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手术恢复前房和眼压,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48例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在围手术期从心理护理、患者的休息与体位,术后皮瓣、疼痛血管危象的观察、处理以及后期功能锻炼指导等方面实施护理措施,观察疗效。结果 48例岛状皮瓣中,8例出现血管危象。最终46例成活,2例部分坏死、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2 a,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外形美观、手指屈伸活动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手部岛状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容易出现血管危象,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血管危象,并采取积极处理措施,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