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修复上前牙区多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上前牙区多牙缺失牙槽骨骨量不足或基牙分布不均、要求种植固定修复的17例患者,行骨劈开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共41颗,术后6~9个月采用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的固定义齿修复。随访3~24个月,行X线和临床检查。结果术后上前牙区牙槽嵴唇舌向宽度平均增加2.3mm,1例患者的1颗种植体松动,其余16例患者的40颗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整合,X线检查见天然牙及种植体周围垂直向骨吸收每年不超过0.2mm。结论严格筛选适应证,应用骨劈开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延期行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修复上前牙缺失短期效果评价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双端悬臂梁种植义齿修复上颌切牙区牙列缺损的种植体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周围骨应力分布及位移量,进而探讨临床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应用CT断层扫描技术对上颌骨及上颌牙列的大致轮廓进行三维重建,后于上中切牙区植入种植体,完成牙冠修复并建立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载荷,比较不同加载条件下种植体的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及位移量。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种植体-骨界面的皮质骨唇侧、舌侧、近中、远中、根尖部五个部位应力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个部位的位移量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在各种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位移量的特征大致相同,且变化趋势相似,种植体颈部及周围骨皮质为应力集中区。在各种不同的加载条件中,30°加载角度时种植体周围骨应力分布更为科学。结论:在适当的负重条件下,双端悬臂梁种植义齿是临床修复切牙区缺失可供选择的一种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是分析种植体周围骨界面生物力学分布的重要研究手段,精确的模型构建是三维有限元准确分析的基础,可为优化种植设计方案提供研究支持.目的:建立3种不同形式种植固定桥修复上颌切牙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其生物力学分布提供数学化模型.方法:利用CT扫描技术和Geomagic studio 9.0软件、Mimics 10.01软件的实体建模技术,结合ANSYS 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人上颌切牙区3种不同形式种植体支持固定桥的二维有限元模型.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总节点数为365 173个,四面体总单元数为204 854个.该模型获得上颌骨、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种植体及瓷层的形态,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提示将CT扫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固定修复上前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因上前牙区多牙缺失牙槽骨量不足或基牙分布不均,要求接受种植固定修复的22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在40-78岁,缺失前牙95颗,植入了44颗IIT种植体,其中11例患者同期行骨劈开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两周行过渡义齿修复.种植手术后6个月的骨整合期内,有1例患者的1颗种植体因骨结合不良早期脱落,其余21例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采用天然牙与种植体支持的金属烤瓷固定义齿修复.随访3-24个月,行X线片检查,临床观察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19例患者的41颗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整合,X线检查见天然牙与种植体周围垂直向骨吸收每年不超过0.2mm.2例患者2颗种植牙出现种植体周围炎,3例患者出现颈缘崩瓷.患者对美观、发音的满意度达98%,修复体固位力、咀嚼能力在种植治疗后明显提高.结论: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固定修复上前牙缺失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修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牙合]的可能性.方法 研究组:推磨牙向后的患者16例;对照组: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130例.两组皆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组分别测量推磨牙向后之前和第二磨牙建[牙合]时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对照组测量治疗前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比较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的构成比、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和无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的差异、以及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发生锁[牙合]的比例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均大于无锁[牙合]者;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可能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是分析种植体周围骨界面生物力学分布的重要研究手段,精确的模型构建是三维有限元准确分析的基础,可为优化种植设计方案提供研究支持。 目的:建立3种不同形式种植固定桥修复上颌切牙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其生物力学分布提供数学化模型。 方法:利用CT扫描技术和Geomagic studio 9.0软件、Mimics 10.01软件的实体建模技术,结合 ANSYS 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人上颌切牙区3种不同形式种植体支持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总节点数为365 173个,四面体总单元数为204 854个。该模型获得上颌骨、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种植体及瓷层的形态,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提示将CT 扫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中,用一步或两步滑动法关闭间隙对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配对设计,对2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1直丝弓矫治病例关闭间隙时进行上颌牙齿移动的对比研究。结果:两步滑动法在节省支抗方面并不优于一步滑动法,且治疗时间明显比一步法长。两种方法在维持覆He及前牙转矩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一步滑动法在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间隙时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双尖牙与磨牙间不同水平断层和不同矢状层面的微种植钉植入安全区域,为临床植入微种植钉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T轴层(横断面)图像,将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上颌第一磨牙区域的横断面划分为从牙槽嵴向根方的SL1到SL9共9层,每层间隔1.0mm。将每一横断面从颊侧向舌侧沿牙根间隙平分线Pb划分10层矢状面Pv,每层间隔1.0mm。分别测量每一横断面中不同矢状面Pb与双尖牙和磨牙牙根的距离;测量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到颊腭侧牙槽骨表面的距离;测量牙槽骨厚度。结果:牙根间隙最大为8.0mm,位于SL9的Pv第6层;最小为2.6mm,位于SL4的Pv第4层。Pb与上颌第一双尖牙牙根表面的距离:从横断面看,从SL1到SL9总体是从小到大;从矢状面看,Dp1到Dp10是两侧大、中间小,即牙根间隙从颊侧到中间和从舌侧到中间均是由大到小。Pb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的距离:从横断面看,从SL1到SL9总体变化不明显;从矢状面看,Dm1到Dm10在SL1到SL5是两侧大、中间小,即牙根间隙从颊侧到中间和从舌侧到中间都是由大到小;SL6到SL10,Dm从颊舌侧向中间过渡时,开始是由大变小,但在接近中间时再变大,体现双根牙的特征。牙根表面到牙槽骨表面的距离:上颌第一双尖牙牙根表面到腭侧牙槽骨表面的距离从SL1的1.39mm到SL9的5.05mm,由小到大变化明显,其余牙根表面到牙槽骨表面的距离从SL1到SL9无明显渐进性变化。牙槽骨厚度从SL1的13.89mm到SL9的16.25mm,呈现明显由小到大的变化。结论:在不同的区域牙根间隙及牙根周围骨质量存在差异,植入微种植钉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位置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牙合)的可能性.方法 研究组:推磨牙向后的患者16例;对照组: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130例.两组皆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组分别测量推磨牙向后之前和第二磨牙建(牙合)时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对照组测量治疗前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比较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的构成比、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和无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的差异、以及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发生锁(牙合)的比例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均大于无锁(牙合)者;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可能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在分析下颌不对称畸形中的作用。方法:人头颅骨标本5具,常规方法分别拍摄有钢珠标志和无钢珠标志的头颅标本的X线后前位定位片(PAC)和曲面断层片(Pa)。选取25例下颌不对称畸形患者的PAC和Pa。分别测量颅骨标本实体、颅骨标本的PAC和Pa、以及患者的PAC和Pa中的髁突长、下颌升支长和下颌体长。对颅骨标本测量项目的实际值和相应的影像测量值进行相关性检验,比较25例患者PAC和Pa的相应测量值的差异指数,用图表观察不同测量者测量同一样本所得测量结果的离散度。结果:当颅骨标本有钢珠标志时,其大部分影像测量值与实际值显示很强的相关性(0.96~0.99,P<0.01)。当颅骨标本无钢珠标志时,Pa测量的髁突长和下颌升支长与实际值有很强的相关性,PAC所测下颌升支长和下颌体长与实际值的相关性降低,髁突长无法测量。不同测量者测量下颌升支长时,在Pa所测的可重复性要比在PAC所测者高,测量下颌体长时,在PAC所测的可重复性则比在Pa高。结论:PAC对评价下颌骨水平向不对称较有价值,对评价下颌骨垂直向不对称的作用有限;Pa对评价下颌骨水平向不对称的价值不高,但对评价下颌骨垂直向不对称有确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