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2.
观察聚乳酸D,L聚乳酸小夹板,螺钉植入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及降解过程。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用超高分子量生物降解材料聚D,L乳酸制作小夹板,螺钉,对10只狗进行颧弓骨折内固定,并金属钛小夹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较,观察聚D,L乳酸小夹板,螺钉植入体内后的组织学反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3.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口腔医学领域的初步尝试,用当今最新人工智能语言Turbo prolog,医学专家系统外壳DEMES Shell基础上,开发的以诊断为核心的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ES)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文中对系统的功能模块,推理流程及系统特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人工种植牙植入有修复失败的分析和探讨,总结种植牙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自1997年采用CDIC种植系统不同类型种植体对101例患者实施249枚人工种植牙植入及修复,随访0.5-3.5年,失败7例17枚,对失败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种植牙失败的 要原因为下选择不当、手术操作意外、修复设计方案、种植体周围炎等。结论:认为严重选择适应证、规范仔细的手术操作、合理的修复设计方案、掌握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是种植牙修复能否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生物相容性材料表面的微结构可影响真核细胞的黏附和增殖。目的:观察纯钛表面的微结构对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黏附及增殖的影响,探索优化种植体体部及穿龈部位的材料形貌特征。方法:在光滑的钛片表面设计并制备深度为2μm,宽度分别为100,50,20,10,5μm的5种均一平行微米沟槽,以光滑钛片作为对照,测定样品的粗糙度和亲水接触角。在体外对不同形貌的钛片分别进行成骨细胞MG63和成纤维细胞L929复合培养。结果与结论:微米沟槽钛片的亲水性和粗糙度较光滑钛片均有所增加。不同尺度的沟槽对不同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不同,均一平行沟槽结构普遍促进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而当沟槽的尺寸接近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时对细胞行为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基于聚多巴胺的表面改性方法,将具有促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二磷酸腺苷接枝到材料表面,构建一种具有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与激活表面.方法:通过聚多巴胺偶联作用将二磷酸腺苷接枝到细胞爬片表面(G-ADP组),另设两个对照组分别为多巴胺涂层细胞爬片表面(G-DA组)和细胞爬片表面(G组).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材料表面化学元素;在材料表面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1、3、5天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乳酸脱氢酶定量实验和免疫荧光标记实验测定材料表面血小板黏附、聚集与激活情况.结果:G-ADP表面出现P峰,表明二磷酸腺苷接枝到材料表面;三组材料表面培养细胞均呈增殖状态,且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观察G-ADP表面黏附大量血小板,聚集成簇,伸出伪足并且相互融合,而对照组仅有少量血小板黏附;定量实验显示G-ADP表面血小板黏附量高于其它两组;G-ADP表面CD41-FITC和CD62P-PE两种抗体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结论:二磷酸腺苷可成功接枝到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表面可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与激活,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聚左消旋聚乳酸膜对羊腭部软组织缺损的引导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四川简阳山羊12只,分为左消旋聚乳酸组和空白对照组,6只/组.左消旋聚乳酸膜由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制备,分子质量约4.1&;#215;10^4 u,拉伸强度>5.0 Mpa,厚0.5 mm,膜无色透明,可以根据需要修剪成不同的形状.于两组羊硬腭中份切除一18.0 mm&;#215;16.0 mm的矩形黏骨膜,暴露骨面,用骨膜分离器潜行分离周围黏骨膜,形成约3 mm的游离黏骨膜边缘.再于暴露骨面用牙科裂钻做一17.0 mm&;#215;15.0 mm的矩形骨缺损,使得口鼻腔相通,形成腭部贯通性缺损模型.左消旋聚乳酸组植入一21.0 mm&;#215;19.0 mm左消旋聚乳酸膜,空白对照组制备同样大小的软硬组织缺损,但不植入左消旋聚乳酸膜.分别于术后1~7周对两组腭部软组织缺损大小进行测量.7周后取左消旋聚乳酸组缺损区新生软组织标本,行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纳入12只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平均黏骨膜缺损面积的比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左消旋聚乳酸组于术后第3,4,5,6周均显著缩小[(249.11&;#177;26.08),(202.32&;#177;14.15)mm^2;(249.11&;#177;28.34),(167.32&;#177;22.73)mm^2;(249.11&;#177;27.23),(72.14&;#177;12.08)mm^2;(249.11&;#177;26.78),(3.34&;#177;2.28)mm^2;P均<0.01],且于第7周完全关闭软组织缺损.②两组大体观察结果比较:左消旋聚乳酸组:术后第1周,术区有轻微红肿,缺损边缘已有新生的黏膜上皮组织,黏膜缺损面积因水肿的边缘而轻微的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由透明变为乳白色半透明.第2周,红肿已消失,黏骨膜缺损边缘新生的上皮组织已经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黏膜缺损面积进一步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仍为乳白色半透明.第3~5周时,黏膜缺损面积持续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变为乳白色不透明.第6周时,6只山羊的黏膜缺损已有5只完全关闭,愈合的软组织中央均有不同大小的疤痕组织形成.剩下的1只在第7周时完全关闭.空白对照组:第1周,术区未见红肿,黏膜上皮组织再生尚未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第2周,黏膜上皮组织已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第3周,黏骨膜向鼻腔垂直生长,覆盖部分骨缺损边缘,水平测量黏骨膜缺损及骨缺损面积没有缩小.第4~7周,黏骨膜缺损及骨缺损与第3周时没有变化.6只羊均形成永久性口鼻瘘.③左消旋聚乳酸组光镜观察结果:新生黏膜组织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较薄的新生黏膜组织处,上皮和结缔组织纤维排列方向较为紊乱;较厚的新生黏膜组织处,纤维排列方向成横向或纵向走行,在不同的层面走向不同,但在同一层面排列较为整齐.结缔组织内可观察到少量血管,未见神经、肌肉和骨组织.愈合软组织中央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瘢痕组织.新生黏膜与材料接触处可见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结论:左消旋聚乳酸膜可引导羊腭部黏骨膜沿其生长,自行修复一定大小的软组织缺损从而达到修复重建腭部软组织缺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纳米氟磷灰石糊剂涂敷法可在人牙齿表面生长出类似牙釉质的柱状晶体。目的:观察1mg/L人体安全浓度的氟离子对纳米氟磷灰石糊剂修复人工釉质缺损的影响。方法:将人工早期釉质缺损样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样本表面涂敷添加含氟的纳米氟磷灰石糊剂(实验组)与不加氟的纳米氟磷灰石糊剂(对照组),置于37℃水浴孵箱中修复。反应前后对牙齿表面行扫描电镜观察,晶体结构分析,化学成分鉴定和韦氏显微硬度测试。结果与结论:经处理后,两组样品表面都可见有一层与牙釉质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类似的晶体生成,但实验组牙釉质样品表面结晶度、韦氏显微硬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样品(P〈0.05),且实验组牙釉质样品表面更光滑。结果表明,人体安全浓度含氟纳米氟磷灰石糊剂可明显提高人工釉质龋显微硬度、结晶度和表面光滑度。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激光穴位麻醉在颌面外科的应用,作者在应用激光穴位麻醉拔牙成功的基础上,对激光穴位麻醉施行颌面部手术进行了动物实验可行性研究。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型可吸收性骨夹板的骨内固定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用超高分子量生物降解材料聚D,L乳酸制作小夹板、螺钉内固定装置,对10只狗进行颧弓骨折内固定,并与金属钛小夹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较。结果:对颧弓凹陷性骨折,分子量高达60万kD以上的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小夹板螺钉的机械性能足够维持骨段的稳定性并支撑其愈合。结论:聚D,L乳酸小夹板、螺钉同金属钛小夹板、螺钉内固定一样,对颧弓骨折具有良好的骨内固定效果,对骨折愈合过程无任何不良影响,其显著优点是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