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25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反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症状 ,在生长发育期间随着下颌的持续向前生长而逐渐加重 ,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 ,因此 ,早期矫治极为重要。我们采用改良式前方牵引矫治 2 4例 ,早期骨性反牙合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对象  2 4例骨性反牙合患者 ,男 1 1例 ,女 1 3例 ,年龄4~ 1 0岁 ,平均 8岁。临床检查后牙近中牙合 ,前牙至少四个牙反牙合 ,后牙 5例反牙合 ,颜面侧貌呈凹面型 ,面中部发育不足 ,下颌轻度前突 ,能退至上下切牙呈对刃牙合。头影测量显示上颌骨发育不足 ,下颌骨前突 ,颈椎发育处于S1~S3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正畸治疗中牙齿受力后初始疼痛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比较使用Time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治疗后疼痛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12~16岁正畸患者52例(平均14.5岁),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粘结Time自锁托槽,对照组粘结传统直丝托槽,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初次加力后1周内正畸疼痛,软组织刺激痛及溃疡的发生情况,以及疼痛对饮食和睡眠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后4 h开始感觉正畸疼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随后的24、48 h疼痛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弱,到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而两组在正畸治疗后的牙周疼痛强度、发生率;软组织刺激痛、溃疡发生率及疼痛对饮食和睡眠的影响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后的疼痛为牙周疼痛和软组织刺激痛,疼痛的发生和强度与托槽种类无相关性,但可通过医患的充分交流、黏膜保护蜡等措施得以减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1类错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Tip-Edge plus矫治器,对照组20例采用MBT矫治器配合中等支抗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和配对t检验。结果 (1)未使用额外支抗的试验组与使用中等支抗的对照组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两组上磨牙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矫治后下切牙唇倾度大于对照组。(2)试验组打开咬合平均需3.8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16次;对照组打开咬合平均6.3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使用中度支抗的成人安氏Ⅱ1类错患者应用Tip-Edge plus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正能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支抗效果,但Tip-Edge plus技术打开咬合时间短,能减少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葛根异黄酮对骨质疏松状态下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12周后,测量种植体周围骨体积分数、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率、最大拉拔力.结果:12周时,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植体周围骨体积分数、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率、最大拉拔力比较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为正畸临床治疗中不同骨面型患者种植支抗类型的选用和植入部位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在成年正畸患者中,按照下颌平面角测量值及纳入标准选择45例病例,均分为高角、均角和低角3组。利用CBCT采集患者颅面部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对下颌后牙区颊侧不同高度(距牙槽嵴顶4、6、8mm处)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3组在下颌后牙区骨皮质厚度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同组内厚度4 mm组<6 mm组<8 mm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颊侧4 mm处即可进行种植支抗植入,而低角组的骨皮质厚度较高,最好选用助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使用Time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矫治上颌轻中度拥挤前后的牙弓宽度和上前牙凸度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择46例轻中度拥挤的骨性Ⅰ类患者(女26例,男20例,13~16岁),治疗组23例,采用Time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对照组23例,采用传统直丝托槽结扎矫治技术。分别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和上前牙唇倾度,比较2种方法所致的牙弓宽度和上前牙凸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前磨牙宽度和上前牙凸度在矫治后均增大,其改变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尖牙宽度和磨牙宽度在矫治后也增大,但其改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在矫治牙列拥挤过程中较传统结扎托槽有更好的后牙弓扩展作用,但也会导致前牙的唇倾,故临床上可选择面型良好的轻中度拥挤患者进行非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8.
两种支抗配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J钩和种植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病例的矫治效果,以及支抗对磨牙的控制作用.方法 30例需最大支抗的双颌前突病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分别配合J钩(15例,A组)和种植体支抗(15例,B组)控制磨牙,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虽然矫治前A组和B组U6C-PP分别为(12.4±0.2)mm和(12.5±0.1)mm,治疗后两组U6C-PP分别为(12.6±0.1)mm和(12.8±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矫治结果临床差异不显著;两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J钩和种植体支抗配合MBT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病例,均能控制支抗磨牙,且在支抗控制上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和分析微种植体结合隐形矫治在治疗上颌前突或严重拥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或严重拥挤的患者30例,其中15例选择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其余15例选择传统金属托槽矫治器治疗,在种植钉植入后及取出前均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以评估后牙的移动量。结果:用隐形矫治和传统金属托槽矫治器矫治后的患者后牙前移均<2 mm,两组患者后牙的前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复杂的正畸患者过程中,在微种植体的辅助下,隐形矫治能达到和固定金属拖槽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牙合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