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手术加放疗治疗下咽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3月在齐鲁医院接受手术加放射治疗的下咽癌患者32例,分期T2-4N0-2M0,手术采用咽喉肿瘤切除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4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放射治疗,剂量为55~66Gy,观察治疗毒副反应,放疗结束后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Ⅰ、Ⅱ级治疗毒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咽部黏膜炎和皮肤放射性损伤,无Ⅲ级及以上的治疗毒副反应发生。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57.9%。结论下咽癌患者手术后加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患者能耐受,取得了较好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调控腮腺分泌的中枢神经系统内相关核团的分布。方法:选取8~12周龄C57BL/6小鼠共3只,在小鼠腮腺分3个位点注射伪狂犬病毒重组体(PRV) 3μL,注射病毒5 d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大脑中被标记的核团分布。结果:PRV感染5 d后,被标记的脑区在后脑主要包括下泌涎核、后脑区的网状结构、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面神经核、中缝核群、蓝斑、蓝斑下核、三叉神经上核、臂旁核等;中脑及间脑主要有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脑区的网状结构、底丘脑旁核、未定带、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室旁核尾部、视前内侧区等;端脑中有中央杏仁核、终纹床核、外侧隔核、背外侧内嗅皮层、颗粒状岛叶皮层、异粒状岛叶皮层、鼻周皮层、梨状皮层、无颗粒岛叶皮层尾部、初级体感皮层桶状区、次级体感皮层、初级运动皮层等。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广泛区域参与了对腮腺分泌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纯钛在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方法 将3种铸造合金分别浸泡在人工唾液以及浓度为1.25、2.50和5.00 g/L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检测其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腐蚀电位(Ecorr)和极化电阻(Rp)等指标.结果 与人工唾液中Icorr相比、镍铬合金在1.25 g/L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的Icorr显著增大(P < 0.01),且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Icorr逐渐减小、Rp逐渐增大.钴铬合金在4种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明显不同(P < 0.01),在1.25 g/L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显著小于在人工唾液中.纯钛在4种溶液中的腐蚀速度显著小于其他两种金属(P < 0.01).结论 有饮茶习惯的患者不宜选用镍铬合金制作修复体,而佩戴有钴铬合金或纯钛修复体的患者可适量饮茶,但无论哪类患者,都不建议饮浓茶.  相似文献   
4.
应激源激活下丘脑、蓝斑、杏仁核和海马等核团,诱发机体功能紊乱及相关的病理变化,表现出紧咬牙、咬甲癖、磨牙症,甚至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口颌系统症状。三叉神经感觉及运动核团能调控咀嚼的口腔感受及咀嚼肌运动,并参与应激状态下的机体反应。本综述就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的研究做了概括,并且总结了咀嚼刺激对于机体应激状态的正性调节作用,以期探讨压力应激下口颌系统的生理、病理反应的潜在发病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手术加放疗治疗下咽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3月在齐鲁医院接受手术加放射治疗的下咽癌患者32例,分期T2-4N0-2M0,手术采用咽喉肿瘤切除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4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放射治疗,剂量为55~66 Gy,观察治疗毒副反应,放疗结束后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Ⅰ、Ⅱ级治疗毒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咽部黏膜炎和皮肤放射性损伤,无Ⅲ级及以上的治疗毒副反应发生。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57.9%。结论下咽癌患者手术后加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患者能耐受,取得了较好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Er:YAG、TEA CO2和Er,Cr:YSGG激光用于牙体硬组织消融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激光的作用原理,对硬组织的作用及对牙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小鼠磨牙区咀嚼刺激改变的实验模型,并观察小鼠在短期及长期内焦虑情绪的改变以及小鼠皮层和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将2月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磨牙磨除组(磨牙咀嚼刺激减少组)和磨牙拔除组(磨牙咀嚼刺激消除组),分别于处理后1周及2个月时进行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结果:磨牙磨除组和磨牙拔除组小鼠在处理后1周及2个月内的自发活动能力都没有改变,并且1周内咀嚼刺激的改变不会对焦虑情绪产生影响,而2个月后咀嚼刺激的改变会增加小鼠的焦虑情绪。磨牙磨除组和磨牙拔除组小鼠海马区的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磨牙拔除组小鼠海马区的5-羟色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鼠磨牙区长期咀嚼刺激的改变会增加小鼠的焦虑情绪并且会增加小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