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Tip-Edge技术对深覆牙合深覆盖患者软硬组织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矫治作用.方法选覆盖≥6 mm的安氏Ⅱ1深覆牙合Ⅲ°错牙合病例9例,采用Tip-Edge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计算各指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并对15对指标进行均值配对t检验.结果FMA角从22.5°增大到27°,增加了4.5°(P<0.05),L1-MP从28.2 mm减少到26.47 mm(P<0.05);U1-PP距从14.22 mm减到13.3 mm,减少了0.92 mm(P>0.05).SNA角从85.92°减到84.25°,减小了1.67°(P>0.05);SNB角从80.35°减到78.25°,减小2.25°(P<0.05),ANB角增加了1.08°,IMPA减少了2.25°(P>0.05).Z角增加了7.67°,U1-L1角增加23.75°;U1-SN°减少24°;覆盖减少了5.88 mm.结论Tip-Edge技术主要是通过设计后倾曲来升高后牙压低前牙来完成深覆牙合的打开;前牙覆盖的改变主要是靠牙代偿来完成, Ⅱ类关系的改变主要以下磨牙前移为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应用Tip-Edge技术对深覆牙合深覆盖患者软硬组织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矫治作用.方法:选覆盖≥6 mm的安氏Ⅱ1深覆牙合Ⅲ°错牙合病例9例,采用Tip-Edge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计算各指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并对15对指标进行均值配对t检验.结果:FMA角从22.5°增大到27°,增加了4.5°(P<0.05),L1-MP从28.2 mm减少到26.47 mm(P<0.05);U1-PP距从14.22 mm减到13.3 mm,减少了0.92 mm(P>0.05).SNA角从85.92°减到84.25°,减小了1.67°(P>0.05);SNB角从80.35°减到78.25°,减小2.25°(P<0.05),ANB角增加了1.08°,IMPA减少了2.25°(P>0.05).Z角增加了7.67°,U1-L1角增加23.75°;U1-SN°减少24°;覆盖减少了5.88 mm.结论:Tip-Edge技术主要是通过设计后倾曲来升高后牙压低前牙来完成深覆牙合的打开;前牙覆盖的改变主要是靠牙代偿来完成, Ⅱ类关系的改变主要以下磨牙前移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支抗失控磨牙前倾时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经方丝弓技术矫治后支抗失控11例患者,采用MEAW技术加颌间弹力牵引进行咬合关系调整。结果1-5个月的调整前倾磨牙竖直达到Ⅰ类关系。前牙覆盖正常,全部建立完善的尖窝关系。结论MEAW技术用于处理临床矫治后期支抗失控磨牙前倾问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Tip -Edge技术对深覆 牙合深覆盖患者软硬组织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矫治作用。方法 :选覆盖≥ 6mm的安氏Ⅱ1深覆牙合Ⅲ°错牙合病例 9例 ,采用Tip -Edge技术进行矫治 ,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 ,计算各指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并对 15对指标进行均值配对t检验。结果 :FMA角从 2 2 .5°增大到 2 7° ,增加了 4.5°(P <0 .0 5 ) ,L1-MP从 2 8.2mm减少到 2 6.47mm (P <0 .0 5 ) ;U 1-PP距从 14 .2 2mm减到 13 .3mm ,减少了 0 .92mm(P >0 .0 5 )。SNA角从 85 .92°减到 84.2 5° ,减小了 1.67°(P >0 .0 5 ) ;SNB角从 80 .3 5°减到 78.2 5° ,减小 2 .2 5°(P <0 .0 5 ) ,ANB角增加了 1.0 8° ,IMPA减少了 2 .2 5°(P >0 .0 5 )。Z角增加了 7.67° ,U1-L1角增加 2 3 .75° ;U 1-SN°减少 2 4° ;覆盖减少了 5 .88mm。结论 :Tip -Edge技术主要是通过设计后倾曲来升高后牙压低前牙来完成深覆牙合的打开 ;前牙覆盖的改变主要是靠牙代偿来完成 ,Ⅱ类关系的改变主要以下磨牙前移为主。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上颌活动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矫治早期下颌前突引起的Ⅲ类错牙合,但成品颏兜往往偏大,须内衬软布来适应儿童颏部大小,所以固位较差,侧卧及翻身时有硬壳感,影响患儿合作。软颏兜的制作虽有报道[1],教科书中也提到,但笔者认为制作细节均欠明确,方法较复杂。笔者进行了改良,现介绍如下。一、软颏兜的制作用一儿童手绢,折成四层,正中对准患儿颏中点,依照颏宽在中折线上定两点(图1),分别沿两点到手绢两边角连线向内作约40°折叠缝妥,形成等腰梯形兜底(图2),刚好适应该患儿的颏部大小。唇侧多余手绢外翻缝妥,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