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损,对患者的外观、咀嚼等功能均有影响。然而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以及对其进行的修复、重建是否会影响语音功能,在国内外尚存有意见分歧。本文从,缺损部位、重建方法、修复时机、机体代偿作用以及语音评价等方面就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臂机引导下切开复位长钛板内固定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16-01—2018-06,选取颧骨复合体骨折中非粉碎性颧弓骨折的患者共25人,颧弓复位均在C臂机引导下,经口内切口进行,对于稳定性不佳的5人,附加耳屏前小切口,在颧弓表面行长钛板内固定,术后回访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无面神经损伤,患者对外形及张口度满意,术后CT显示颧弓骨折断端对位理想。结论:C臂机能术中即刻评价复位效果,长钛板具有重塑颧弓外形,支撑面部轮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颞肌筋膜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颞肌筋膜瓣(TMF)在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在2002~2008年期间,用颞肌筋膜瓣对12例口腔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同期修复。结果随访6~24个月,12例颞肌筋膜瓣全部成活;患者的语言、吞咽功能无明显障碍,外观满意。结论颞肌筋膜瓣是部分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损,对患者的外观、咀嚼等功能均有影响。然而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以及对其进行的修复、重建是否会影响语音功能,在国内外尚存有意见分歧。本文从缺损部位、重建方法、修复时机、机体代偿作用以及语音评价等方面就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颈7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重建斜方肌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中采用神经移位吻合改善术后肩功能的方法。方法1999年3月~2001年2月,10例需行RND的患者,行RND时保留远颅端至斜方肌前缘的副神经,长度〉3cm,待RND完成后,解削分离出C7神经,并将其后股切断,长度3~5cm,在无张力下行两神经端端吻合。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6及12个月行临床的斜方肌功能客观评价及肌电检测。结果经c,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后,各部肌电恢复率1、6及12个月分别为上部9.8%、68.9%、73.5%;中部4.7%、73.6%、69.4%;下部6.2%、70.5%、70.3%;7例患者上臂外展超过90。,上肢平均最大外展角度超过95。,肌萎缩较轻,均为1~2级,肩外展受限2级7例.3级3例。结论RND中采用C7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能较好地重建斜方肌功能。供、受区位于同一术区内,仅有一个吻合口,减少手术创伤。C7神经根后股的切断对手臂运动及感觉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下颌下三角进路行舌根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下颌下三角进路手术治疗舌根良性肿瘤患者5例,术中取患侧下颌下切口,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摘除患侧下颌下腺,钝性分离下颌舌骨肌,暴露并摘除舌根肿瘤。术后观察患者的语音、吞咽功能及其它并发症,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5例患者舌根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5例均于术后出现暂时性的轻度舌活动受限、语音清晰度下降及吞咽困难等副反应,于术后1-3个月逐渐改善并最终消失。1例患者术后患侧舌下神经轻瘫,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经下颌下三角进路行舌根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病灶暴露充分,视野清楚,手术方便快捷,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语音及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是外科治疗舌根良性肿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腮腺前嚼肌径路进行下颌骨髁突摘除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17侧) 髁突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腮腺嚼肌筋膜,向前分离皮瓣至腮腺前缘,沿嚼肌纹理方向钝性分离,切开下颌骨骨膜,显露下颌骨髁突,在直视下分离摘除髁突,观察术后患者的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此手术径路显露充分,视野较好,手术方便快捷,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咬合功能恢复良好,部分病例面神经轻瘫,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腮腺前嚼肌径路是髁突摘除术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颊脂垫在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8例口腔不同部位肿瘤切除后,应用颊脂垫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颊脂垫完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颊脂垫是修复部分口腔肿瘤术后缺损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游离腓骨瓣轴向截骨术在下颌角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下颌角成形术中,应用腓骨瓣轴向截骨的技术,探讨该方法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方法:16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成釉细胞瘤8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例),放射性骨坏死3例,术后继发下颌骨缺损畸形2例,所用游离腓骨瓣长度为10~17cm(平均14.6cm),血管蒂长5~11cm(平均8.2cm)。轴向截骨手术步骤:①按改良方法制备腓骨瓣后,剥离肌袖,解剖分离腓骨瓣截骨线旁血管蒂组织及骨膜,加以保护。摆动锯首先切开腓骨肌面,垂直于骨长轴切至骨髓腔平面;②在伸肌面或屈肌面(肌袖面)沿长轴切割,长度为2~3cm;最后在伸肌面与屈肌面交界处,垂直于骨长轴于内侧面切至骨髓腔平面。③进行骨断端塑形,其2个截骨面骨髓腔接触面的大小依其所成角度而改变,通常塑形角度为120°,使修复下颌角2个腓骨骨块即可成角,又使之轴向截骨片间与钛支架紧密接触,并将钛钉固定在预成钛板支架上。结果:16例患者术后经超声Doppler动态监测,移植骨血供良好,术后3、6个月摄片示移植骨段愈合理想,角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轴向截骨法重建下颌角缺损,由于增大了骨段间接触面,从而提高了骨的愈合能力,且能减少腓骨骨量的损失,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延长移植骨的长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重组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 rAd-p53注射液转染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观察p53基因过表达对该细胞系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Ad-p53转染前后Tca8113细胞系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细胞周期及凋亡调控蛋白细胞周期素D1(Cydin D1)、P21、Bcl-2的表达。结果 Ad-p53 转染后显著抑制Tca8113细胞系增殖和侵袭(P<0.01),并促进细胞凋亡(P<0.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rAd-p53 转染后显著提高了Tca8113细胞P53和P21蛋白的表达,同时显著下调了Cydin D1、Bcl-2蛋白的表达及AKT蛋白的磷酸化(P<0.01)。结论 AKT信号通路可能是p53引起的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的关键分子机制,Cyclin D1、P21和Bcl-2蛋白可能是AKT信号通路的下游调控基因,AKT信号通路及下游调控基因有望成为肿瘤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