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建立正常牙合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前束在下颌处于不同功能位置时超声形态正常值,比较其差异,为评价正畸患者浅层嚼肌、颞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分别处于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浅层嚼肌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对其不同功能位置的各项形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颞肌前束的厚度与最大前伸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颌处于最大紧咬位时浅层嚼肌的各项超声形态指标及颞肌前束厚度与最大前伸位及姿势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处于不同功能位浅层嚼肌、颞肌前束超声形态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畸治疗中,牙齿转矩对患者面部美观、功能和矫治效果的稳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口腔正畸矫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因而在临床上常需控制、恢复牙齿的转矩,以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咬(牙合)殆关系.正畸前后牙齿转矩的变化既是临床上评价正畸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转矩方法、应用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鼻外型的美学指标尚不统一建立中国美貌汉族女性鼻部特征的数据库,可以为美容整形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对公众广泛接受的30例中国美貌汉族女性的鼻部特征进行了测量,观察中国美貌汉族女性鼻部的美学特征。方法:选取30例时尚杂志、电影、电视剧中美女明星的正、侧位脸型的照片,利用photoshop CS3.0软件对30例中国美貌汉族女性的16个外鼻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实验获得明星外鼻的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和相关比例等多组美学、解剖学数据,包括:鼻宽-鼻长比为1∶1.15,鼻深-鼻宽比为1∶2,鼻宽-内眦间距比为1∶0.94,鼻宽-口角间距比为1∶1.43,且各比例相互间有一定相关性。结果证实,中国美貌女性鼻唇沟间距与鼻宽之比接近黄金比1∶0.618,外鼻相对面部不够突出。  相似文献   
5.
背景:咀嚼肌形态与颅面形态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被报道,但是关于咀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明确.目的:探讨咀嚼肌形态功能对牙弓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 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浅层嚼肌横截面的面积与上颌牙弓前中段长度,纵截面长度与下颌前段牙弓长度,最大厚度与下颌牙弓中段宽度及上颌牙弓周长呈正相关(P < 0.05);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上颌牙弓前段及前中段长度呈负相关(P < 0.05),提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功能可能是影响牙弓形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国内外学者对美貌人群颜面结构进行了测量研究,建立其区域性颜面轮廓均值和颜面结构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对面部畸形进行诊断和改建,以期获得美观的容貌。 目的:探讨中国美貌女性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比例特征及相关性,对面部软组织的美观进行评价,为口腔正畸、正颌外科、整形手术的计划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电影、电视剧及时尚杂志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美貌女性80名,所有照片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Photoshop 8.0图像处理软件对导入计算机中的图片进行定点,测量颏部相关比例值,每隔两周测量一次,每项指标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颏部软组织形态有助于临床医生作出合理的诊断和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通过对美貌女性颏部软组织的测量分析,观察得出其颏部形态比例大小为:上唇高与下唇颏高比例关系约为1:2,颏部占口角到颏下约1:2,颏部微向前突以协调唇部达到柔和侧貌形态。进一步分析得出颏部的形态比例大小具有显著相关性,为临床的矫治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  相似文献   
7.
祖青 《医学综述》2010,16(15):2298-2301
口腔摩擦学行为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滑动机制在固定矫治中的普遍应用,托槽与弓丝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在固定矫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摩擦力越大,牙移位的实际矫治力比例就越小,进而影响矫治器矫治的性能和效率。减小摩擦阻力可获得最有效的牙移位与最适当的生物组织反应,现就正畸治疗过程中摩擦力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4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者在本院1995~1997年使用氟喹诺酮药物口服治疗的676例病人中,发现产生不良反应44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76例,男347例,女329例,年龄9~72岁,平均(32.36±12.22)岁。感染情况:呼吸系统197例,泌尿系统102例,肠道193例,胆道25例,软组织18例和妇科141例。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学者专门就曲面断层片下颌骨的研究测量方法进行了详尽阐述,随生长发育上颌窦底相对鼻中隔与硬腭交点的相对位置变化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测量4~14岁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上颌窦底的位置变化。 方法:选择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就诊的300例4~14岁儿童,将收录的人群按Hellman’s牙齿发育阶段分为5组,ⅡA组:完全的乳牙阶段;ⅡC组:第一恒牙萌出阶段;ⅢA组:乳切牙到恒切牙的过渡阶段;ⅢB组:乳后牙(包括尖牙到磨牙)到恒后牙(包括尖牙到第二前磨牙)的过渡阶段;ⅢC组:第二恒磨牙的萌出阶段。通过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画图分析,定鼻中隔与硬腭的交点为O点,硬腭与上颌窦近中面的交点为PA点,将两点连成一线定位X轴,过O点并与X轴垂直的为Y轴,此时O点为(0,0)点,对上颌窦最低点(S)进行定点,此点会有一个精确的坐标值即(SX,SY),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ⅡA组与其他各组SX点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ⅡC,ⅢA,Ⅲ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ⅢB组与Ⅲ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SY点除ⅡA组与ⅡC组之间无差异外(P > 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上颌窦底是向外向下,向内下侧的方向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海口地区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为牙体牙髓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海南口腔医院影像科CBCT影像资料库中男性、女性各300例,按年龄分6组:12~20、21~30、31~40、41~50、51~60、61~70岁,每组男、女各50例。采用配套软件处理,根据Vertucci分类法观察下颌前牙根管系统的构型。结果: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多根管率分别为11.75%、23.5%和10.41%,下前牙的多根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多根管发生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下颌尖牙多根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前牙多根管时,其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下颌中切牙为(8.56±2.08)mm,下颌侧切牙为(9.43±1.93)mm,下颌尖牙为(10.60±2.01)mm。不同牙位之间比较,该距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仅下颌中切牙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20,P<0.05)。不同年龄组间比较,下颌侧切牙和下颌尖牙的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04,P=0.04,P<0.05)。结论:下颌前牙单根多管发生率在10.41%~23.5%区间、多根管发生率和年龄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