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目的利用特发性髁突吸收(ICR)患者的锥形束CT(CBCT)资料,探讨其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方法对39例ICR患者及28例正常人行颞下颌关节的CBCT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各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R组与正常组间髁突内外径、前后径、水平角、关节结节斜度、关节上间隙等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现为ICR组的髁突内外径、前后径、结节斜度、关节上间隙等减小,水平角则增大。结论 ICR的影像学主要表现是髁突的变小、前斜面的吸收、结节斜度的降低,同时髁突有往前内旋转和往上移动的趋势,这些指标可用来评估ICR的进展、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as osteotomy,SSRO)临床运用的情况,探讨其在正颌外科广泛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195例患者利用SSRO矫正下颌骨畸形,其中90例采用SSRO传统术式,105例采用改良SSR0,将颊侧垂直骨切口移至颏孔区.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与传统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 SSR0改良方式的目的 是增大骨段的接触面积和减少手术创伤.颊侧截骨线前移至颏孔区,接触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有利于骨创伤的固定和愈合.同时,通过手术中细致操作,可以有效防止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方法1996年以来共矫治此类畸形2l例,采用手术方法如下:Le FortⅠ型截骨术7例;多片段Le FortⅠ型截骨术5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4例;BSSRO加颏成形术2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下颌体部截骨术2例;BSSRO1例。结果2l例术后均达到模型外科设计要求,术后随访14例,平均25.6个月,九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12例行术前后正畸治疗者希关系及面部外形均满意,另2例个别牙齿矛台关系欠佳。结论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成年期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可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上下颌同步牵张成骨治疗半侧颜面萎缩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下颌骨同步牵张成骨矫正半侧颜面萎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半侧颜面萎缩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14~19岁。临床及X线检查见一侧上下颌骨明显萎缩伴同侧软组织萎缩,[牙合]平面严重偏斜。患者萎缩侧上下颌骨同期行牵张器植入术并同步牵张成骨,于牵张成骨结束后6~8个月行背阔肌瓣软组织充填术。结果萎缩侧上下颌骨平均牵张20mm。颜面软硬组织得到明显改善,面颊部丰满,[牙合]平面矫正,咬合关系良好。随访1~4年,患侧新骨和软组织无明显吸收,面部基本对称。结论矫正半侧颜面萎缩时,同侧上下颌骨同步牵张成骨是延长萎缩的上下颌骨,改善[牙合]平面并为软组织充填提供支撑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口腔癌联合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防治及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1)完善术前准备,充分做好牙周洁治,处理患牙;(2)术前、术后做好呼吸道的管理,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方法;(3)术后加强气道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带气囊气管套管,及有效气道的湿化、雾化吸入协助排痰;(4)加强鼻饲护理,防止胃食管返流误吸,加强口腔卫生及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本组131例口腔癌修复重建患者术后5例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82%,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出院,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辐射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对电离辐射后成骨细胞增殖、功能和分化方面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辐射后IGF-Ⅱ对成骨细胞的效应。方法:成骨细胞通过酶消化法从SD大鼠颅骨中获取传代;将第3代细胞分别进行0、100、400、600和900cGy的γ线辐射,辐射后的细胞在含有不同浓度IGF-Ⅱ的培养液中培养6d,观察及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功能及分化等情况。结果:经电离辐射后,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均受到抑制。IGF-Ⅱ可有效降低100cGy辐射对增殖的抑制效应,1,10,和100μg/L的IGF-Ⅱ都改变了400cGy时的辐射效应,其中以10μg/L的浓度时最明显。结论:IGF-Ⅱ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辐射损伤的恢复,而这种作用有浓度依赖性,并取决于辐射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正颌手术联合正畸矫治骨性双颌前突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以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骨性双颌前突畸形 ,并观察其远期疗效。方法  1996年以来共治疗骨性双颌前突畸形 4 6例 ,其中 31例进行了术前正畸治疗。 4 6例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模型外科分析 ,结合患者的意见及畸形具体情况采用 4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中所有截骨线均采用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术后定期复查 ,4 6例中 39例进行了术后正畸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34例 ,平均 2 7.7个月 ,骨段均愈合良好 ,无明显复发。上颌前牙骨段平均后退 (6 .3± 0 .9)mm ,下颌前牙骨段平均后退 (5 .2± 1.2 )mm ,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满意。结论 正颌手术联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矫治骨性双颌前突畸形 ,可取得咬合关系及面部外形双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21 Waf1/Cip1(p21)蛋白与调控p21的相关蛋白Jag1、Jag2、Notch1在正常胎鼠和腭裂模型侧腭突胚胎上皮,特别是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胚胎腭中线上皮带中的表达及变化,初步研究p21蛋白在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胚胎腭中线上皮带消失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为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 RA)诱导建立的C57BL/6J胎鼠腭裂模型,对照组用同等剂量玉米油喂养孕鼠。在鼠孕期第13.5天(gestation day,GD13.5)、GD14.5、GD15.5、GD16.5解剖取得胎鼠腭突,吖啶橙染色观察腭突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21与Jag1、Jag2、Notch1在胎鼠侧腭突上皮的表达。结果:实验组Jag1、Jag2、Notch1、p21在各个时间点均呈阴性表达。在GD14.5、GD15.5,对照组Jag1、Jag2、Notch1、p21在胚胎腭中线上皮带细胞内均有阳性表达。在GD15.5,对照组胚胎腭中线上皮带消失,腭突基本融合;实验组则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未消退,形成腭裂。在GD16.5,Jag1、Jag2、Notch1在侧腭突所有被覆上皮仍有阳性表达,p21仅在鼻腔侧有微弱阳性表达。结论:在胎鼠侧腭突发育过程中,存在Jag1、Jag2、Notch1、p21特定时空的差异表达。结合前期试验,提示p21参与侧腭突上皮的凋亡与分化,尤其参与了ΔNp63在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胚胎腭中线上皮带消失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东省河源市颌面部骨折特征改变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20年广东省河源市颌面部骨折病例,对骨折发病率、发生原因、类型、部位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20年间共有361例患者诊断为颌面部骨折,其中1990~1999年75例,2000~2009年286例,后10年骨折发生率明显上升。前10年颌面骨折主要原因为暴力,而后10年则是交通事故。发生骨折的人群主要是男性,好发年龄为20~30岁。结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事故替代暴力袭击成为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为单纯性面中部骨折,最好发的部位为鼻骨,其次为下颌骨和上颌骨。不同地区骨折发生原因、骨折部位和类型差异较大。骨折发生率与机动车拥有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第一鳃弓综合征 (firstbranchialarchsyndrome)合并唇腭裂患者罕见。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收治 1例第一鳃弓综合征合并唇腭裂的患儿 ,现报告如下。患儿黄某 ,男 ,1岁 6个月 ,因颌面部畸形于 2 0 0 1年 11月入院。专科检查 :颜面双侧不对称 (图 1)。左侧上唇完全性唇裂 ,裂隙最宽处 1 0cm。左侧完全性腭裂 ,裂隙最宽处约 1 5cm。左鼻翼塌陷明显 ,左鼻孔宽 1 6cm ,健侧鼻孔宽0 8cm。左口角横行裂开 ,较健侧宽约 1 2cm。左耳屏前有2个直径约 0 5cm的圆形赘生物 ,左颊部口角与耳屏连线上有 1个同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