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技术实施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利用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保肛技术,对19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癌肿切除术。肿瘤下缘距肛缘4~7cm,平均5.5cm。Dukes分期:A期11例,B期7例,C期1例。结果19例均成功地保留了肛门和大便控制功能。术后发生1例(5.3%)吻合口狭窄。全部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其中有2例(10.5%)局部复发,死亡1例(5.3%),18例存活至今;无发生排尿功能障碍者;83.3%的男性患者和71,4%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良好。结论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保肛术是安全可行的,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保肛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6岁,因牙列不齐要求矫正.临床检查:恒牙,左上侧切牙先天缺失,左上尖牙为乳牙滞留且松动Ⅰ°,头颅正侧位片均显示左上尖牙埋伏阻生:牙冠向近中,牙根向远中横斜向位阻生.右上侧切牙唇倾,上中切牙内倾,咬及下前牙唇侧根部,使下前牙龈萎缩,牙根暴露且下颌牙列拥挤.诊断为:左上尖牙埋伏阻生 深覆 牙列拥挤(图1).  相似文献   
3.
残根残冠牙是临床上常见的大面积牙体缺损,多因龋坏、不良习惯、咬合力过大等,使起支持、咀嚼作用的牙齿发生牙折而形成残根残冠。为了治疗上方便,大多残根被拔除,影响了患者的咀嚼、美观等功能。随着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的不断改进,修复质量和效果也不断提高,许多过去认为需拔除的残根残冠牙得以保留[1 ,2 ] 。作者对38例患者的5 9颗残根残冠牙进行了保存修复治疗,使患者的咀嚼美观功能得以较好地恢复。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择来诊患者共38例5 9颗患牙,其中前牙36颗,后牙2 3颗,患者年龄为2 6~6 5岁,男性2 6人,女性1 2人。残根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分析恶性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5例恶性成釉细胞瘤的性别、初诊年龄、原发部位和手术次数、转移瘤部位及出现时间、转移后随访情况、病理类型。结果 男/女为1.5/1。中位年龄30.5岁。下颌骨17例、上颌骨5例,胫骨、肋骨、尺骨各1例。原发灶中位手术次数2.5次。肺转移20例(20/25),颈淋巴结转移6例(6/25),肝3例(3/25),颅内、股骨、胸椎、脾、心肌、纵隔各1例。转移瘤出现的中位时间:12.25年。转移后有死亡记录的5例,中位生存时间2年。病理类型:滤泡型4例、丛状型2例、颗粒细胞型及棘皮瘤型各1例。结论 恶性成釉细胞瘤多有原发灶多次复发手术史,转移瘤出现时间较长,转移部位以肺和颈淋巴结最多见,原发灶第1次手术应力争及时、恰当、彻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附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0例11侧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术前9例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3例行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10例10侧行颈动脉压迫训练(Matas试验)。术中9例9侧先在局麻下阻断颈总动脉30min,边手术边观察患者反应,再改为全麻下手术;单纯瘤体剥除5侧,行瘤体合并颈动脉分权切除的6侧中,颈动脉修补1例、颈动脉重建2例、结扎颈总和颈内动脉3例。结果:随访1~20a,无复发和死亡病例。1例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右侧术后当天出现左侧偏瘫,1a内恢复;左侧肿瘤术后,患者血压、心率波动过大,给予可乐定等药物治疗.2周后趋于稳定。其余病例术后经过平稳。结论:术前对大脑侧支循环进行综合评估,合理运用Matas试验,尽量选择单纯瘤体剥除,颈动脉缺损时尽可能即刻行修补或重建,术后采取针对防治脑梗死的措施等.是围术期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直肠前括约肌途径手术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对1999年12月至2006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经直肠前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直肠病变行的34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早期直肠癌13例,绒毛状腺瘤癌变6例,绒毛状腺瘤10例,管状腺瘤3例,类癌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5~10cm,平均7.5cm,瘤体直径1~5cm。结果34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切缘均阴性。病人均成功地保留了排便、排尿及性功能,无术后并发症。直肠癌及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术后病理分期:pTisN0M0期11例,pT1N0M0期5例,pT2N0M0期3例。2例直肠类癌限于黏膜下层。全组平均随访45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经直肠前括约肌途径治疗直肠病变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显露良好、切除完整的优势,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评价直肠拖出采用双吻合器技术实施保肛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1997年12月王2005年1月对38例超低位直肠癌,采用直肠拖出、双吻合器技术行保肛的手术切除。结果38例病人均成功地保留了有大便控制功能的肛门,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随访中有2例局部复发。结论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观察断流加分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 ,总结采用联合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术(即联合术 )治疗 2 2例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均行择期手术 ,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 18例 ,再出血 1例 ,肝性脑病 1例。术前自由门静脉压 (FPP)为 ( 3.96± 0 .39)kPa ,脾肾分流术后FPP为 ( 2 .2 8± 0 .35)kPa ,断流术后FPP为 ( 2 .71± 0 .38)kPa。断流加分流术既保留了断流术的优点 ,又降低了门静脉压力 ,同时还有利于门静脉向肝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颞下颌关节的滑膜软骨瘤病非常少见。主要临床表现有:耳前区肿块并可有触痛、开口受限、开口型歪斜、开闭口过程中关节区有杂音等。当关节积液过多时,可穿通关节窝骨板向颅内生长,出现面瘫、耳聋等。X线平片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关节间隙增宽,骨关节面粗糙、增生等,有时可显示钙化程度较高的游离体。CT对于发现游离体相当灵敏,同时也能发现关节腔增宽。MRI对于关节腔积液显示十分清楚。该病的治疗以摘除游离体和切除病变的滑膜为主,术后一般不复发。若在短期内复发,应注意有无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注黄芪、当归注射液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CAG.随机将7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40μg/mLMNNG造模)及模型2组(60 μg/mL MNNG造模),不作任何治疗.穴注1组(40μg/mL MNNG造模+穴注)与穴注2组(60μg/mL MNNG造模+穴注),造模10周开始以黄芪、当归注射液等份混合注入足三里穴.31周时,进行胃粘膜常规病理及胃粘膜上皮细胞主要细胞器的定量分析.结果1)随造模浓度的增加,胃粘膜损伤及胃粘膜萎缩程度等均相应加重;胃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退变,粘原颗粒减少,细胞间隙增宽(均P<0.05).2)穴注法可明显改善胃粘膜上皮细胞功能,缩小上皮细胞间隙,保护胃粘膜屏障而逆转CAG(均P<0.05).结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与胃壁屏障结构破坏,胃粘膜萎缩发生、进展至癌变密切相关;穴注法可通过改善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保护胃壁屏障而有效防治C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