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磨牙根折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磨牙根折的保存治疗。方法:采用切割牙冠后,清除病变牙根,保留健康牙根并进行根管治疗,通过修复,恢复咀嚼功能。结果:治疗22例,成功19例,有效3例。结论:对磨牙根折的病例,采用切割牙冠后清除病变牙根的方法保留患牙,恢复咀嚼功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预成冠改良修复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用3M预成冠修复乳磨牙大面积缺损,对戴冠后牙间隙较宽和冠易磨穿的病例采用间接法对预成冠进行加焊处理,弥补牙间隙过宽和冠易磨穿的不足。结果:通过邻面加焊的冠能有效关闭邻面牙间隙;冠内加焊可增强冠的耐磨性。结论:乳牙预成冠在乳牙大面积缺损的修复,减少了充填材料的脱落。邻面加焊可弥补因冠号不匹配造成的牙间隙,恢复邻接关系。冠内加焊可解决冠易磨穿问题,临床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惠亚晴  夏丽 《新疆医学》2006,36(4):110-110
临床上遇见牙体斜折或龋坏至龈下的患牙,治疗较困难,尤其是要求治疗,不同意拔牙的患者。我们采用FX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这类牙体缺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些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病程迁延,复诊次数多,片示根尖破坏面积较大,常规根管治疗,不能达到治愈的这类患牙临床上称为难治性根尖周炎。我科自2006年开始对这一类患牙进行综合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的是后牙折裂的保守治疗方法。收治的28例折裂后牙,经临床治疗,26例咀嚼功能良好,观察1~3年,效果满意。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收治2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为36~53岁,其中活髓折裂牙为9例,死髓折裂牙为19例,均为折裂后出现疼痛而及时就诊,牙冠折裂的两瓣无明显游离松动。二、方法:用0.5钢丝结扎患牙,再行降(牙合),必要时局麻,然后行根管治疗术,不宜做根管治疗而又未感染的较细根管,可做干尸术,治疗药物选择抗菌力强且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给折裂处带来新的刺激。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口疮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患病率高达20%左右,反复发作,灼痛明显。但其病因复杂,目前临床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3年7月~2003年12月用微波热凝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龋坏严重的牙齿得以保留。对于牙冠大面积缺损,常规方法是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给予桩核冠修复。但有些患牙由于牙冠长期大面积缺损导致对颌牙伸长、严重磨耗等导致牙合龈距离小,没有足够的牙合龈高度制作桩核。甚至有些牙齿根管弯曲闭锁,难以制备桩道而不能完成桩核,进而影响固定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8.
下颌第一磨牙在口腔中担负着极重要的咀嚼功能,由于受龋病的损害和牙周病的侵袭,往往造成第一唐牙过早损坏和丧失。为了弥补第一窘牙早失,我们自1991年以来,对20例患者将第三磨牙进行移植,经随访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移擅的适应证:①第一磨牙已损坏到无法保留的程度;②第一磨牙的空隙足以容纳移入的第三磨牙;③患者的年龄一般在16~22岁,第三磨牙应处于胚胎发育状态;④患者身体健康,口腔卫生  相似文献   
9.
惠亚晴  高越 《新疆医学》1996,26(3):158-159
牙齿缝隙食物嵌塞(以下简称食嵌)主要是由于两个邻牙之间失去正常的接触关系而引起,笔者对30例食嵌患者采用牙体光固化修复的方法,使相邻牙恢复良好的接触关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一、病例资料食嵌患者30例.年龄35~58岁(平均46.5岁)。食嵌原因;(1)已做牙体预备又放弃戴全冠者或全冠未能恢复接触区者10例(修补16颗牙);(2)邻面有浅龋者14例(修补14颗牙);(3)牙槽萎缩致牙间隙增大者6例(修补10颗牙)。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上,医源性和龋源性引起的髓室底穿孔通常引起牙髓治疗的失败,甚至患牙被拔除,穿孔处的良好修复,对继续成功治疗很关键。我们用碘仿粉和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髓室底穿孔,临床观察3~4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