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对术后语音清晰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3组,A组:0~3.00岁手术组(n=37)、B组:3.01~6.0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进行录音检查,对其语音清晰度进行判定,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语音清晰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3组患者的语音清晰度均值分别为91.7%、81.4%、和73.3%,统计学检验显示,术后语音清晰度在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恢复不同.手术年龄越小,语音清晰度的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2.
腭裂手术年龄对代偿性发音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探讨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对代偿性发音发生率影响的规律。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n=37)、B组:3.01-6.00岁(n=36)和C组:6.01岁以上(n=29)。随访时进行语音判听,判定其是否存在代偿性发音。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代偿性发音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三组代偿性发音的发生率分别为27.0%、47.2%、和65.5%,统计学检验显示,代偿性发音发生率在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代偿性发音的发生率不同。手术年龄越小,代偿性发音的发生率越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拔除第三磨牙矫治各类错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错畸形病例33例,设计主动拔除第三磨牙矫治错,其中男10例,女23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分别采用三种支抗控制。结果:全部病例均达到尖牙和磨牙的中性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通过主动拔除第三磨牙矫治错畸形可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并可保全28个牙齿。  相似文献   
4.
1材料患者女性,23岁。以“颏下断针异物存留伤1天”于2002年1月入院。1d前,患者因“感冒”被游医针刺颏部时发生断针事故,随即在当地医院手术探取异物,未能取出而来我院。2检查全身情况无明显异常,显焦虑紧张,颏下近下颌缘处4cm皮肤切口,已缝合。颏下区组织显肿胀、压痛拒扪,吞咽困难。患者入院即给抗感染治疗。经螺旋CT扫描图象重建证实,舌根部针状金属异物存留,并明确其方位(图1,2)。遂于全麻下经舌骨上皮肤切口分离舌骨上肌群,顺利摘取异物。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术创一期愈合而出院。4讨论对于口腔颌面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腭裂手术年龄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01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3组。1组:0~3.00岁手术组(n=37)、2组:3.01~6.00岁手术组(n=35),3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行头影测量,对其上颌骨生长发育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上颌骨生长发育各测量指标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NA、SNB、ANB、ANS-Ptm、N-ANS’/N-Me等测量指标的校正值在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Ba-A的校正值在A组和C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SNA、ANB、Ba-A三指标的均值随手术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上颌骨前后向生长发育随手术年龄的增大而受抑制的程度有减小的趋势,腭裂手术不但会阻碍上颌骨位置的前移,而且会抑制上颌骨长度的生长,但对上颌骨高度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牙合)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牙合)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 mm,侧切牙(0.78±0.32) 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 mm,侧切牙(1.12±0.48) 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 mm,侧切牙(2.69±0.99) 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7.
腭裂手术年龄对腭咽闭合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手术组(n=37)、B组:3.01~6.0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对其最大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统计学检验显示腭咽闭合程度在A组与B组以及A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趋势(P=0.051)。说明0~3.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明显优于3.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而3.01~6.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优于6.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程度不同。手术年龄越小,恢复程度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头颅定位侧位片与鼻咽纤维镜对不同运动类型(冠状、矢状和环状)腭咽闭合不全判定的一致性以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在判定腭咽闭合不全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87例符合条件的腭裂术后患者,分别应用鼻咽纤维镜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其腭咽闭合情况进行测评,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者的测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腭咽闭合不全率(RVPI)与腭咽矢状收缩不全率(RVSR)呈强正线性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 0.695,P<0.01),其中冠状闭合与环状闭合组中两者呈强正线性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78与0.728,P<0.01),矢状闭合组中两者的相关性不强(Pearson相关系数 0.409,P>0.05)。2种评价方法对比,总体Kappa值为0.597,2种评价方法的一致性为中度。其中,冠状闭合组中,2种评价方法的对比结果Kappa值为0.630;矢状闭合组中,2种评价方法的对比结果Kappa值为0.667;环状闭合组中,2种评价方法的对比结果Kappa值为0.534。结论 头颅定位侧位片是评价腭咽闭合功能的一种可靠方法,与鼻咽纤维镜评价腭咽闭合不全的吻合度为中等,且与闭合类型有关。头颅侧位片可作为腭咽闭合不全的筛查手段,在与主观测评不符时,需结合鼻咽纤维镜进行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8—15月龄不完全腭裂幼儿术前腭部解剖异常对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方法8—15月龄符合条件的不完全腭裂患儿58名,按月龄分为四组:8~9月、10~11月、12—13月、14—15月。通过问卷调查对每一患儿的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语言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将其与正常幼儿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四组患儿的语言理解得分与语言能力得分均小于正常幼儿,除8—9月龄组中患儿的得分与正常幼儿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外(P〉0.05),其他三组中患儿的得分与正常幼儿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四组患儿的语言表达得分中,虽然前三组患儿的得分与正常幼儿问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但14—15月龄组中患儿的得分与正常幼儿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完全腭裂幼儿早期语言能力发育不足,对不完全腭裂患者不仅要早期手术,而且还要对其特殊性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3种材料用于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无机三氧化物聚合体(MTA)糊剂、Vitapex糊剂和氢氧化钙(CH)糊剂三种不同根充材料对年轻恒牙根尖诱导形成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4患者共计257颗牙根未完全发育完成的年轻恒牙分为A组(71颗)、B组(68颗)和C组(65颗),分别用MTA糊剂、Vitapex糊剂和CH糊剂进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术后随访3年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MTA组有效65颗,有效率91.55%;Vitapex组有效61颗,有效率89.70%;CH组有效50颗,有效率76.92%。Vitapex组与CH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组与CH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但MTA组与Vitapex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糊剂比较,MTA糊剂和Vitapex糊剂为更理想的临床根尖诱导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