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的咬合状况定量分析,对分别用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方法获取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咬合接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具有完整牙列并且咬合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人进行口内扫描,分别获取单侧1个牙位(第一磨牙)、2个牙位(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牙位(两个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的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专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状况的三维测量及分析,然后用加成型硅橡胶采取上下颌牙列实物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应用专用定位装置将上下颌模型在牙尖交错位对合并固定,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上下颌模型,形成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对用口内和模型扫描方法分别获得的数字化模型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咬合接触紧密程度(上下颌咬合面平均间距)、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尖斜度等咬合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方法获得数字化模型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α=0.05),重复测量计算牙尖斜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获得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平均间距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小0.134 mm、0.177 mm和0.2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分别为0.02 mm、0.02 mm和0.03 mm,差距较小。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接触面积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大8.65 mm2、10.28 mm2和11.4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为0.43 mm2、1.55 mm2和2.04 mm2,1个牙位扫描后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2个牙位和3个牙位时。两种扫描方法进行牙尖斜度测量时,ICC大于0.90,两种方法的牙尖斜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口内扫描测得的咬合面平均间距小于模型扫描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模型扫描测得的,说明口内扫描反映的咬合接触程度更为紧密。两种扫描方法测量咬合接触面积的标准差之差与测量牙位数量相关,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牙尖斜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扫描进行牙齿形态学指标测量时与模型扫描无明显差别,有望今后替代模型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常见抛光系统对金属烤瓷及复合树脂表面的抛光效果,为口腔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选择抛光系统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常规技工操作制作镍铬合金烤瓷试片(2×4×6mm)36个,复合树脂试片(2×4×6mm)36个,共72个.用水砂纸逐级打磨表面到1000目后,将每种试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其中4组分别用四种抛光系统(DIAPOL,EAK,OptraFine,OptraFine+抛光膏)进行表面抛光处理,另两组分别为表面未抛光的空白对照和表面上釉的标准对照.用激光扫描粗糙度仪测量试片抛光前后及上釉后的表面粗糙度(Ra,μm),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粗糙度均值之间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LSD)(α=0.05).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试片抛光前后及上釉后的表面形态.结果:所有试片经抛光后,表面粗糙度均有明显降低,但依然高于上釉组.金属烤瓷试片和复合树脂试片的未处理组、DIAPOL抛光组、EAK抛光组、OptraFine抛光组、OptraFine+抛光膏组、及上釉组的表面粗糙度(Ra)分别为0.687,0.497,0.378,0.262,0.207,0.170 μm及0.692,0.352,0.230,0.248,0.0783,0.0667μm.不同抛光系统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抛光系统抛光能显著降低金属烤瓷和复合树脂的表面粗糙度,但其表面光滑程度依然低于上釉后.OptraFine和抛光膏的联合使用对金属烤瓷和复合树脂表面的抛光效果优于其它抛光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类瓷树脂和两种玻璃陶瓷牙合贴面在咀嚼和温度疲劳后牙合接触区的磨耗程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优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牙合贴面材料。方法:将24颗完整的离体人前磨牙预备成牙合面中重度磨耗的形态,轴壁釉质完整、牙尖斜度20°。制作1.5 mm厚的类瓷树脂、热压铸造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热压铸瓷)、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切削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CAD/CAM切削瓷)牙合贴面。使用树脂粘接剂将牙合贴面粘接到预备体牙合面形成试件,在水中储存 72 h后在咀嚼模拟疲劳机上进行模拟5年口内温度疲劳和咀嚼疲劳的实验(5~55 ℃冷热水循环,模拟后牙咀嚼循环120万次)。用三维激光模型扫描和数字化分析法评价疲劳实验前后牙合贴面的磨耗程度,用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及粗糙度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咀嚼和温度疲劳实验后没有试件发生脱粘接或折裂。类瓷树脂组、热压铸瓷组、CAD/CAM切削瓷组的平均磨耗为(-0.13±0.03) mm、(-0.05±0.01) mm和(-0.05±0.01) mm,类瓷树脂组的磨耗量显著大于玻璃陶瓷两组(P<0.001);疲劳实验前各组牙合接触区的表面粗糙度(Ra)为(1.24±0.20) μm、(0.75±0.09) μm、(0.73±0.14) μm,类瓷树脂组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玻璃陶瓷两组(P<0.001);疲劳实验后的表面粗糙度为(1.81±0.24) μm、(1.53±0.26) μm及(1.77±0.23) μm,热压铸瓷组显著低于类瓷树脂组(P=0.005)及CAD/CAM切削瓷组(P=0.010)。结论:从磨耗速度来看,类瓷树脂牙合贴面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但更接近于对颌牙为天然牙时牙釉质的平均磨耗速度;从表面粗糙度来看疲劳实验前类瓷树脂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两种玻璃陶瓷,疲劳实验后热压铸瓷牙合贴面的表面粗糙度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畸术后即行临时修复治疗对患者上颌切牙位置的保持效果。方法:将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五门诊部就诊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正畸治疗完成后即行临时修复治疗,1周内完成永久修复,保持3个月;对照组在正畸治疗完成后即保持3个月,然后行上前牙永久修复治疗。使用数字模型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正畸-永久修复治疗完成后(TX1)、保持3个月后(TX2)、正畸治疗完成后(TC1)、保持3个月(TC2)后患牙位置的变化。测量患牙在空间移动中牙轴角度变化、冠切线角度变化、近远中向距离变化、垂直向距离变化等指标,分析患牙移动与保持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T1与T2时间点相比,患牙位置均有变化。对照组牙轴角度变化、冠切线角度变化、近远中向移动量和垂直向移动量均大于实验组;两组间牙轴角度变化、近远中和垂直向移动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畸-临时修复治疗较常规正畸后保持3个月再行修复治疗相比,可有效保持上颌切牙的位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