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Ⅰ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 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Ⅰ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逐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使用多曲方丝弓技术和直丝弓技术(使用"摇椅形"弓丝)治疗前后的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成人开(牙合)畸形不同的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的选择.方法:选择28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18~35岁前牙开(牙合)畸形患者,按照开(牙合)程度把28例病人分成2组.14例患者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另外14例患者用直丝弓技术矫治.两组开(牙合)程度OB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为O.462),表明两组间无差别,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比较不同的矫治方法矫治前后的变化和矫治时间的差异.结果:多曲方丝组矫治后上、下颌切牙伸长,且上切牙内收,上、下磨牙直立并略压低,前牙达到覆(牙合)时间和矫治完成时间短于直丝技术组..直丝技术组矫治后上、下颌切牙伸长,未见内收,下颌磨牙直立.结论:矫治开牙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疗效优于直丝弓技术;疗程短于直丝弓技术.  相似文献   
3.
McNamara分析法是美国McNamara于1983年首先提出,该分析法综合了Ricketts和Harvold测量方法的内容,包括上下牙齿、牙与颌骨、颌骨与颅骨之间以线距为主的测量项目,能直观的反应颅面水平和垂直向的变化,比角度测量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朝鲜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本研究对佳木斯地区朝鲜族65名正常黯青少年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建立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托槽定位器是在正畸临床中用于调整托槽在牙面位置的必备工具,以往粘结托槽需定位器和探针等器械交替使用,增加了医生操作的步骤,延长了患者张口时间,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克服了以上缺点而引进的新型实用工具-托槽探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201120112271。它适用于方丝弓托槽,将托槽定位器的功能移植到一次性探针之上,将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器械合二为一,减少了医生临床操作量和操作难度,增加了患者舒适度和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蒙古人和高加索人之间的上颌牙弓的形态变化。方法:需要有正常牙列和咬合关系的蒙古人60例(男30,女30),高加索人60例(男30,女30)。基于传统形态学描述对上颌牙列进行了初步划分为方形,方圆形,圆形和V形牙弓。根据切牙切缘的中点(I1R,I1L,I2R和I2L),尖牙最高点(CR-CL),前磨牙的颊尖(P1R,P1L,P2R和P2L)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M1R,M2L,M1R和M2L)和I1R-I1L线的中点(A)为参考点。从A点作垂线与M2R-M2L的连线相交于B点,直线A-B与CR-CL连线相交于点E为参考。把所有受试者被重新组合成方形,方圆形,圆形和V形,两个族群之间的比较这四个牙弓形态的频率分布。结果:蒙古人上颌弓比高加索人更宽更短。65%的蒙古人上颌牙弓呈方圆形,17%为方形,15%呈V形。3%为圆形。高加索人上颌牙弓50%呈方圆形,28%为方形,有18%呈V形,4%是圆形。结论:1在这两个种群中最常见的牙弓形态呈方圆形。2高加索人男性方形牙弓多见。3两种人群圆形牙弓是最不常见的。4蒙古女性V形牙弓更常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在体外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与破骨细胞表面受体Epor结合发挥作用的机理。方法 EPO作用于Epor受体沉默的经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变化。Real-time PCR检测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Epor、Nfatc1、Mmp9、EphrinB2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天后,Epor沉默组的Nfatc1、EphrinB2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Ctsk Mmp9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EPO通过与破骨细胞表面受体Epor结合,引发破骨细胞内相关基因表达改变,进而影响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  相似文献   
7.
由于口腔正畸临床治疗疗程较长,错位牙齿矫正需作三维移动,用方丝弓矫正技术治疗错牙合畸形,需要在方丝弓上进行转矩时对牙齿进行控根移动,依靠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及传统的转矩钳和转矩卡示教难以生动形象展示,口腔专业的学生很难观察和理解方丝弓矫正技术中的第三序列弯曲矫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I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颔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I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避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参复合生物膜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对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影响,探讨丹参复合生物膜影响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与牙齿移动的机理.方法:以36只体重(250±10)g的雄性大鼠为样本,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设定不同浓度丹参复合膜,以同体对照方式在正常组进行体内植入实验,在2周内观察不同浓度丹参的牙周组织诱导作用,寻找最佳应用浓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上切牙与磨牙之间隙安装正畸装置,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矫治力的大小为60g;实验组每日每只体内植入丹参复合生物膜,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d,分三批处死;处死后立即切取双侧上颌磨牙及牙周组织制取标本,制片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拍摄X线牙片,用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软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本实验中丹参作为生物诱导剂的适宜浓度为0.80%,实验组植入丹参复合膜后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速度比对照组快,张力侧牙周组织修复比对照组快.实验组的牙齿移动距离、牙槽骨高度、骨密度比对照组高.结论:丹参复合生物膜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一方面可减轻牙周组织矫治过程中的损伤,另一方面丹参可以提高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金属—塑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关系到修复体的远期效果。失晶粗化法是利用廉价的可溶性晶体盐陷入蜡铸型表面内,失晶后再铸出有粗化表面的金属修复体,用以增加其与塑料结合强度。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