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利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建立种植导板精度的非放射学评价方法,评估体外全程导航手术的种植精度。方法: 利用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在15个相同的缺牙树脂模型中设计2颗平行种植体位点,生成并打印相应的数字化种植导板并在导板全程导航下植入2颗种植体。术后分别以传统放射学方法及数字化印模杆、口内扫描仪、通用逆向工程软件构成的数字化评价方法检测每组种植体偏移情况,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以数字化评价方法得到的全程种植导板平均精度为肩部偏差0.447 mm,根尖部偏差0.557 mm, 角度平均偏差1.134°。与传统放射学评价方法相比,2种评价方法在距离偏差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角度偏差分析中,数字化评价方法更优(P<0.05)。种植体偏差多集中在冠根方向,且根尖偏移较颈部偏移更明显。结论: 与放射学评价手段相比,数字化非放射学评价方法可准确评价种植精度,有效减少患者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冲击试验测试不同厚度和材料的运动牙套缓冲及能量吸收特性。方法:按照运动牙套的厚度和材料,将牙套分为5组,每组6个试件。采用钟摆与力锤结合装置(摆锤)对牙套及牙列模型施加冲击能量,通过改变摆锤的释放高度而改变冲击能量的大小。应用力传感器与激光测振仪分别与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仪连接,获得锤头的入射速度、反弹速度、最大碰撞力、碰撞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进一步计算获得牙套的碰撞时间、吸收能量和吸收能量比,反映不同牙套缓冲及能量吸收特性。采用SPSS 22.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相同冲击高度下,无论牙列模型配戴何种类型牙套,受到的碰撞力都比不配戴者明显减小。厚度分别为2、3、4、5 mm的软质运动牙套,在同一冲击高度下,平均最大碰撞力和平均碰撞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5 mm软质运动牙套的平均最大碰撞力最小,平均碰撞时间最短,4组牙套的平均吸收能量和平均吸收能量比均无显著差异。膜片厚度相同、材料不同的2组牙套,在同一冲击高度下,平均最大碰撞力、平均碰撞时间、平均吸收能量和平均吸收能量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4 mm纯软质运动牙套的平均最大碰撞力较小,平均碰撞时间较长,4 mm前牙区加强运动牙套的平均吸收能量和平均吸收能量比较大。结论:运动牙套能够减小碰撞对牙及附近牙槽骨的损伤风险,在运动时有配戴的必要。软质运动牙套的缓冲性能最好,与厚度呈正相关。局部加强硬质材料可加强对冲击能量的吸收,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冲击试验测试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护齿膜片吸收能量的性能。方法 1-4、7号膜片分别为BIOPLAST 5、4、3、2、1 mm的软质膜片,5号膜片为ERKOLOC-PRO 2 mm的软硬结合膜片,6号膜片为DURAN 2 mm的硬质膜片。冲击压头从不同高度冲击膜片,利用高速摄像采集系统,拍摄冲击压头下落、压入膜片以及回弹的过程,将图像传输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冲击压头的入射速度、入射深度及回弹高度。计算膜片碰撞过程中吸收的能量和吸收能量比,反映不同护齿膜片吸收能量的性能。采用SPSS 22.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结果 冲击压头下落高度越高,碰撞过程中护齿膜片的能量吸收比越大。软质护齿膜片中,1、2、3、4、7号膜片平均吸收能量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7号1 mm膜片碰撞过程中平均吸收能量比最大,为(77.98±2.19)%。对于2 mm不同材质的护齿膜片,4、5、6号膜片平均吸收能量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软质膜片和软硬结合膜片的能量吸收比较大,硬质膜片最小。结论 3 mm护齿膜片的吸收能量性能不亚于4、5 mm膜片,其性能足够支持其用于制作运动护齿,且具有轻薄舒适的优势。软质和软硬结合膜片相比于硬质膜片,更适合用于制作运动护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数字化印模和设计软件对不同工作年限医师预备的上中切牙全瓷冠牙体预备的精度进行分析和评估。方法 在实验用标准牙模上,3组实验对象(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医师组、临床型研究生组和临床前本科生组)按照统一的牙体预备程序和标准,对右侧上颌中切牙进行全瓷冠牙体预备,利用Planscan口内扫描仪获取标准预备体和各实验组的样本数据,量化牙体预备各评价指标,并利用评分软件比较各组样本与标准预备体、各组样本之间的肩台宽度、聚合度以及轴壁高度。采用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多重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肩台宽度与轴壁高度方面,临床经验不尽相同的3组在统计学上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前牙体预备训练中应注意轴壁高度不过度预备,尤其应着重控制肩台宽度预备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 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骨缺损区内开展正畸牙移动的最佳介入时机。方法 选择40只新西兰大白兔,拔除右侧下颌第一磨牙,扩大牙槽窝,形成6 mm×4 mm×8 mm的缺损,植入构建好的兔BMSCs复合β-TCP组织工程骨(实验侧),左侧单纯拔牙(对照侧)。分别在术后2、4、8、12周进行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加力4周后取标本。测量下颌第二磨牙的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第二磨牙近远中牙周组织变化。TRAP染色,选取压力侧牙周组织进行破骨细胞计数。B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张力侧牙周组织平均吸光度值。采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周、4周组实验侧牙移动距离、TRAP阳性细胞计数、BMP-2吸光度值均显著小于对照侧;8周组、12周组实验侧与对照侧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兔BMSCs复合β-TCP修复兔下颌牙槽骨缺损8周后是进行正畸牙移动的适宜时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