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建立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模型,并进一步研究此分化过程中Mash1及Hes1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孕14-16d胎鼠端脑进行NSCs体外培养,将NSCs进行Nestin免疫荧光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GDNF+IL-1α联合组)诱导2周后进行β-tubulinⅢ和TH免疫荧光染色,计算各组阳性细胞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4代NSCs分化1周和2周时Mash1及Hes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NSCs的Nestin阳性细胞率为(93.04±3.55)%,诱导分化2周后对照组、实验组β-tubulin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2.65±1.58)%和(33.95±2.97)%,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组TH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46±0.41)%、(15.51±1.9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SCs诱导分化后,Mash1基因表达较未分化状态时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化2周高于1周(P0.01);Hes1基因于分化后表达降低,对照组与对实验组之间以及分化1周与2周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NF和IL-1α联合作用能够诱导NSCs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Mash1与Hes1基因可能参与N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结合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证候大肠湿热证的相关临床变化及其机制,收集UC该证型各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其变化机制。通过对大肠湿热证UC治疗手段的分类归纳,发现其中代表性的中药及复方,并探索其治病机制,因而与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相结合,根据其相同的机制探索其可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整理知网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特征菌群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与中药在大肠湿热证UC中关系最为密切,但由于临床研究仍有诸多不足,肠道菌群受多方面影响,目前还不能精准刻画肠道菌群和疾病相关的变化,且中药调控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研究也有欠缺,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仍然值得商榷。对于此,阐明大肠湿热证UC临床证候的生物学内涵及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等科学问题成为首要研究任务,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机体中药的肠腔暴露谱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后,中医思维与现代医学理念应互相结合,积极开展并推进制定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构建到表达质粒(pEGFP-N1)上。方法本实验采用RT-PCR的方法,从大鼠海马总RNA中扩增目的基因,分别用一步法(直接构建到表达载体上)和两步法(先构建到克隆载体再构建到表达载体上)构建重组载体,通过酶切和基因测序筛选鉴定正确的阳性克隆,并对两种方法做简单的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构建的重组载体都插入了正确的序列。两步法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一步法,但一步法也同样得到了正确的阳性克隆。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BDNF重组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结合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对于6-OHDA大鼠PD模型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1)正常组;(2)模型组;(3)NSCs组;(4)NSCs+CsA组。APO诱导旋转测试、悬挂实验、自发实验观察行为学改变,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移植术后1、2、4周,ELISA检测纹状体TNF-α、IL-1β、IFN-γ、IL-4的含量,免疫组化观察移植部位细胞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移植组大鼠的旋转次数减少(P0.05),悬挂评分提高(P0.05),自发总活动度增加(P0.05),纹状体DA含量升高(P0.05),且NSCs+CsA组优于NSCs组(P0.05)。移植组的TNF-α、IL-1β三个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且NSCs+CsA组抑制TNF-α、IL-1β的作用强于NSCs组(P0.05);移植组的IL-4、IFN-γ三个时间点均高于模型组(P0.05),但NSCs+CsA组的IFN-γ低于NSCs组(P0.05)。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状态在2周时较好,4周时较差。与NSCs组相比,NSCs+CsA组的迁移细胞形态瘦长,4周时EGFP活细胞较多(P0.05)。GFAP+细胞数:NSCs+CsA组NSCs组;小胶质细胞数:模型组NSCs组NSCs+CsA组。结论:NSCs移植可改善PD大鼠行为障碍,增加纹状体DA含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脑内微环境,加用CsA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建立神经干细胞(NSC)体外培养方案,使NSC的体外可以得到增殖和分化,并检测NSC分化过程中HES1和MASH1的表达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取SD大鼠胚胎端脑,无血清悬浮培养,形成P2代神经球后,将神经球消化成单细胞,分为神经球悬浮培养和单层贴壁培养,并对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的NSC进行干性鉴定和分化能力鉴定。用不同浓度(20、40、80 μg/L)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诱导NSC分化,选出最合适的浓度。用BDNF最佳诱导浓度诱导NSC分化,Q-PCR检测分化过程中HES1和MASH1的表达变化。【结果】神经球悬浮培养和单层贴壁培养均可得到的NSC;分化3 d后,在不加入任何诱导因素的情况下,单层贴壁培养的NSC能更高比例[(19.55 ± 1.09)%]地分化为β-tubulin Ⅲ阳性细胞;BDNF 40 μg/L能诱导出更多的β-tubulin Ⅲ阳性细胞[(34.17 ± 0.60)%];在分化1、3 和7 d时,Q-OCR结果表明MASH1在BDNF诱导下组较NSC和对照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单层贴壁培养的神经干细胞更利于分化为神经元,BDNF为40 μg/L时能诱导出更高比例的神经元,BDNF可以诱导MASH1在NSC分化过程中表达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