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卵巢组织叶酸受体蛋白1(FOLR1)表达量对卵巢癌患者诊断、疗效监测、化疗耐药和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3例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按照组织学分型分为黏液性癌组(n=37)、浆液性癌组(n=48)和内膜样癌组(n=8);根据临床分期分为Ⅰ—Ⅱ期组(n=39)和Ⅲ—Ⅳ期组(n=54);根据有无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分为有转移组(n=21)和无转移组(n=72);根据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CR组,n=31)、部分缓解组(PR组,n=29)、病情稳定组(SD组,n=14)和病情进展组(PD组,n=19);根据化疗耐药情况分为化疗耐药组(n=37)和化疗敏感组(n=56)。同期收治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良性肿瘤组(n=60)。卵巢组织和功能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n=40)。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卵巢组织FOLR1相对表达量,比较卵巢癌组、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FOLR1水平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卵巢癌患者FOLR1水平差异,比较不同疗效和是否耐药卵巢癌患者FOLR1水平差异。通过FOLR1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计算最佳临界值,并以此临界值评估卵巢癌患者60个月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卵巢癌组和良性肿瘤组FOLR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t=30.577、20.527,P0.01),卵巢癌组较良性肿瘤组升高更明显(t=17.051,P0.01)。与浆液性癌组比较,黏液性癌组和内膜样癌组FOLR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t=13.515、13.902,P0.01),黏液性癌组与内膜样癌组FOLR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05)。Ⅲ—Ⅳ期组患者FOL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组患者(t=10.834,P0.01),有转移组FOL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组(t=10.335,P0.01)。与CR组患者比较,PR组、SD组和PD组患者FOLR1表达水平均依次升高,PR组高于CR组(t=16.42,P0.01),SD组高于PR组(t=5.349,P0.01),PD组更高于SD组(t=9.732,P0.01)。化疗敏感组患者FOL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化疗耐药组(t=16.495,P0.01)。FOLR1≥3.184癌症患者60个月生存率仅为19.14%,而FOLR13.184癌症患者60个月生存率达39.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5,P0.01)。结论:卵巢癌患者FOLR1表达量显著升高可以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化疗耐药判断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ProG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SLC患者82例为SCLC组,非SCLC(non-SCLC,NSCLC)患者77例为NSCLC组,良性肺疾病患者94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血清ProGRP、NSE水平,分析血清ProGRP、NSE水平与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OC曲线分析血清ProGRP、NSE诊断SCLC的效能。结果SCLC组血清ProGRP[716.4(320.8,1 058.2)ng/L]、NSE[38.6(25.5,48.1)μg/L]水平均高于NSCLC组[37.4(33.5,45.8)ng/L、17.6(14.5,23.7)μg/L]和对照组[28.2(20.6,37.9)ng/L、13.4(11.2,17.5)μg/L](P0.05);NSCLC组血清Pro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组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者血清ProGRP[847.6(457.8,1 146.7)、868.4(565.0,1 345.6)、939.0(675.7,1 414.8)ng/L]、NSE[47.6(24.5,79.8)、46.6(29.8,85.6)、74.2(45.5,86.4)μg/L]水平高于TNM分期Ⅰ~Ⅱ期[567.2(184.2,741.3)ng/L、34.6(23.4,40.7)μg/L]、无淋巴结转移[595.4(178.9,845.1)ng/L、29.5(22.7,45.1)μg/L]、无远处转移[586.9(98.6,847.6)ng/L、27.4(18.9,45.1)μg/L]者(P0.05);血清ProGRP以66.9ng/L为最佳截断值,诊断SCLC的AUC为0.950(95%CI:0.913~0.987,P0.001),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8%、87.8%、91.5%;血清NSE以23.5μg/L为最佳截断值,诊断SCLC的AUC为0.845(95%CI:0.783~0.907,P0.001),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1%、80.5%、87.2%;ProGRP与NSE联合诊断SCLC的AUC为0.978(95%CI:0.947~0.999,P0.001),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3%、95.1%、98.9%。结论 SCLC患者血清ProGRP、NSE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增高程度与TM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血清ProGRP、NSE在SCLC诊断中有较高价值,可作为诊断SCLC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联合全血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确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130名患儿分为细菌和病毒感染组,30名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治疗前对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WBC和CRP,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候再检测WBC和CRP,比较治疗前后结果.结果治疗前细菌感染组WBC、CRP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p<0.05),病毒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全血 CRP有显著差异(p<0.05),WBC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CRP可作为区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WBC联合全血CRP检测对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miR-143、miR-145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胰腺癌患者作为胰腺癌组,另选5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血清miR-143、miR-145表达情况,收集胰腺癌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组,Logistics回归分析胰腺癌组临床参数与miR-143、miR-145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血清miR-143和miR-145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胰腺癌组患者血清miR-143、miR-145表达显著降低(P0. 05);胰腺癌患者血清中miR-143和miR-145的表达和患者肿瘤TMN分期、肿瘤直径、性别、肿瘤部位以及年龄无关系(P0. 05),miR-143为胰腺癌发病的保护因素(P=0. 032,OR=0. 257)。与健康对照组比,胰腺癌组血清miR-143和miR-14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胰腺癌组血清miR-143和miR-145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 05),但与健康对照组比仍然较低(P0. 05)。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miR-143和miR-145表达低于健康者,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miR-143为胰腺癌发病的保护因素,胰腺癌治疗后miR-143和miR-145表达显著增高;胰腺癌患者血清miR-143、miR-145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相关参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不同病期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为布鲁菌病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对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45例布鲁菌病患者的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以及血培养阳性率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分期分组:急性期患者23例,亚急性期患者8例和慢性期患者14例。 结果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感染性指标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WBC = 2.04、P = 0.082,tPCT = 1.98、P = 0.093,thsCRP = 2.18、P = 0.081,tALT = 0.94、P = 0.18,tCrea = 2.31、P = 0.088,tmALB = 2.02、P = 0.085)。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AST水平显著低于亚急性期患者(t = 7.59、P = 0.023),且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BC = 8.43、P = 0.021,tPCT = 18.36、P = 0.013,thsCRP = 12.35、P = 0.020,tALT = 5.38、P = 0.024,tCrea = 4.81、P = 0.036,tmALB = 10.87、P = 0.020)。亚急性期与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感染性指标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WBC = 1.12、P = 0.096,tPCT = 2.19、P = 0.082,thsCRP = 2.03、P = 0.084)。随着病期延长,布鲁菌病患者从急性期进展为慢性期,PLT降低、ESR增快、血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但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一直较高。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治疗前后PCT和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CT = 7.85、16.31、27.60,P = 0.018、0.0023、0.003;thsCRP = 9.98、12.14、7.88,P = 0.021、0.036、0.031)。 结论WBC、PLT、ALT、AST、Crea和ESR等指标变化可反映布鲁菌病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血培养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为布鲁菌病诊断标准;PCT和hsCRP可作为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961份临床样本中检出病原菌1630株,常见细菌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肠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含酶抑制剂药物以及某些氨基糖苷类(如丁胺卡那霉素)药物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氨曲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达到74.3%、31.4%、34.3%;仅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细菌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仅万古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对MRSA和MRCNS保持较高抗菌活性;氯霉素和呋喃妥因以及替考拉林对肠球菌耐药率较低。[结论]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耐药基因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栓标志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5年就诊于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各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80例,采用CS5100型全自动血液凝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FDP)、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抗凝血酶活性(AT:A)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对于疾病的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除其他未分型的白血病外,各类AML患者中,M0、M1、M2、M3型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0、M1、M3、M4型及其它分型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1、M2、M3型FⅧ: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2、M3型A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显性DIC组中,FDP诊断DIC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 CI:0.867 ~ 0.979;FⅧ: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3,95% CI:0.522~0.742;AT: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95% CI:0.690~0.873;D-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95% CI:0.863 ~0.966: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AML患者的年龄、化疗药物的使用、干细胞移植与否、血清中FDP以及D-D的浓度是AML患者发生DIC的危险因素(JP<0.05).血浆FDP与D-D水平高于参考值范围上限时DIC累计发生概率显著增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较正常水平时间短.结论:AML患者血浆FDP与D-D水平显著增高,并与AML患者的DIC风险分层和DIC风险概率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可作为评价恶性肿瘤患者随访6个月内DIC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蜕膜组织CD4、CD8免疫细胞的局部表达及与TM、PAI-1、F1+2、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因子的关联性,为不明原因流产患者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芯片技术对不明原因流产患者50例子宫蜕膜组织进行CD4、CD8细胞计数并计算CD4/CD8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凝血酶原片段F1+2;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因子浓度.同时以正常妊娠无流产征兆主动要求人工流产的50人为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个群体中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蜕膜组织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均下降,CD8水平呈高表达,血浆TM、PAI-1、F1+2因子呈高表达,D-D呈低表达状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复流产患者蜕膜组织局部免疫功能表达异常,血液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而纤溶系统受损.修复上述状态可对治疗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地区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分布以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试剂盒对750份标本进行鉴定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感染率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感染率为28.0%,女性感染率为40.6%,其中检出Uu 173株,占67.8%,混合感染69例,占27.1%,而单纯Mh感染仅13株,占5.1%.经药物敏感试验环丙沙星(CIP)与氧氟沙星(OFL)耐药率最高.结论: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主要为Uu.建议临床首选药物为强力霉素(DOT)、交沙霉素(JOS)、四环素(TET)以及原始霉素(P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