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确诊为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腹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空腹甘油三酯、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临床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高血糖组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4.4%及29.6%;无高血糖组分别为69.8%及57.3%。空腹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 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及37.4%,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中分别为77.6%及55.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糖病史(HR=3.752;95%CI:1.540~9.143;P=0.004)、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400;95%CI:1.034~5.570;P=0.041)、肿瘤临床T分期(HR=13.892;95%CI:3.049~63.292;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6.052;95%CI:2.484~14.746;P=0.000)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HR=3.570;95%CI:1.563~8.153;P=0.003)、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546;95%CI:1.154~5.618;P=0.021)、肿瘤临床T分期(HR=11.431;95%CI:2.973~43.952;P=0.000)和淋巴结转移(HR=5.369;95%CI:2.200~13.101;P=0.000)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糖、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T分期较高和淋巴结转移为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吲哚菁绿(ICG)在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切除复杂性肾肿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同一术者在ICG荧光实时导航下通过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对复杂性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阻断肾动脉前2 min均经肘正中静脉注射ICG, 剂量为0.25 mg/kg。术中在机器人荧光实时导航下定位肿瘤边界, 精准切除肾肿瘤。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纳入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6例, 中位年龄53(34~72)岁, 体重指数24.8(19.8~26.2)kg/m2。肾上极肿瘤10例(45%), 肾中部肿瘤7例(32%), 肾下极肿瘤5例(23%)。肿瘤长径为6.3(3.4~9.4)cm。肿瘤术前临床分期为T1aN0M0 2例(9%), T1bN0M0 18例(82%), T2aN0M0 2例(9%)。术前R.E.N.A.L.评分为8(7~11)分。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 无中转开放手术者, 患者术中注射ICG无严重过敏症状发生, 所有手术切缘未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3融合基因相关性肾癌的治疗方式及研究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XP11.2易位性肾癌18例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发病年龄均在45岁以下.肾肿瘤均为单侧,外科治疗根据肿瘤位置及肿瘤大小分别行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快,术后随访时间为6~80个月,术后患者每半年均行胸部及泌尿系CT平扫检查,术后2例出现肺部转移,术后35个月死亡1例.结论 Xp11.2易位肾癌好发于年轻患者,是一种新分型的肾癌独立亚型,具有独特基因类型改变的,恶性程度高,外科治疗是此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吲哚菁绿(ICG)在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切除复杂性肾肿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同一术者在ICG荧光实时导航下通过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对复杂性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阻断肾动脉前2 min均经肘正中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25 mg/kg。术中在机器人荧光实时导航下定位肿瘤边界,精准切除肾肿瘤。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纳入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6例,中位年龄53(34~72)岁,体重指数24.8(19.8~26.2)kg/m2。肾上极肿瘤10例(45%),肾中部肿瘤7例(32%),肾下极肿瘤5例(23%)。肿瘤长径为6.3(3.4~9.4)cm。肿瘤术前临床分期为T1aN0M0 2例(9%),T1bN0M0 18例(82%),T2aN0M0 2例(9%)。术前R.E.N.A.L.评分为8(7~11)分。2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患者术中注射ICG无严重过敏症状发生,所有手术切缘未见阳性。中位手术时间为119(102~235)min,中位肾动脉阻断热缺血时间为20(18~29)min。术中中位失血量为60(40~300)mL,未输血。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6(4~9)d。术后随访时间内无严重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在达芬奇Xi机器人引导下行ICG荧光显影术可实时区分复杂性肾肿瘤边界,辅助泌尿外科医师精准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肾功能,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甲基腺嘌呤(3-MA)自噬抑制剂联合吡柔比星(THP)对膀胱癌BIU-87细胞杀伤作用及机制.方法 膀胱癌BIU-87细胞分为对照组、3-MA(10 mmol/L)组、THP(5 mg/L)组、3-MA(10 mmol/L)+ THP(5 mg/L)组.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Beclin-1以及凋亡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 药物作用24h后,各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6.64±3.09)%、(63.70±5.62)%、(58.43±3.89)%、(37.55±4.17)%,其中3-MA+THP组细胞增殖下降最明显(P <0.05);3-MA与THP联合应用后,自噬蛋白LC3-Ⅱ、Beclin-1的表达明显减弱,而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在各组中最强(P<0.05).结论 3-MA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对化疗药物保护性自噬反应,增加膀胱癌细胞对THP细胞毒杀伤作用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来源外泌体微小RNA(miR)-20a对前列腺癌细胞间通讯连接(GJIC)、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CAFs来源近红外荧光蛋白(IRFPs)标记外泌体,以不同浓度(0、10、100、200 mg/L)与PC-3细胞共培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C-3细胞中CX4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荧光漂白恢复技术测定PC-3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PC-3侵袭能力。构建高表达和低表达miR-20a的CAFs,分别与PC-3细胞共培养,检测缝隙链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细胞缝隙连接功能、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PC-3细胞中miR-20a与CX43基因是否直接结合。用Student’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PC-3细胞的CX43表达水平及细胞缝隙连接功能均随外泌体浓度增加而降低(0.715±0.058、0.544±0.039、0.313±0.028和0.196±0.020,F=19.0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小室检测结果表明,CAFs来源外泌体促进PC-3细胞迁移[各组每视野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76.0±9.2)、(485.0±12.8)、(159.5±9.7)和(198.0±10.5)个,F=11.475,P<0.01]和侵袭[各组每视野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50.0±8.4)、(443.0±21.7)、(182.0±11.2)和(153.5.0±10.1)个,F=16.30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细胞缝隙连接能抑制此效应(F=14.052,P<0.01;F=14.804,P<0.01)。高表达miR-20a组的PC-3细胞的CX43表达水平(0.126±0.062比0.834±0.103,t=9.430,P<0.05)、荧光恢复率[(25.02±7.85)%比(46.65±6.98)%,t=5.782,P<0.05]均显著低于低表达miR-20a组,但细胞的迁移[(502.5±18.6)个比(128.5.0±9.4)个,t=9.120,P<0.05]和侵袭能力(458.0±16.8比194.5±9.2,t=6.286,P<0.05)均显著高于表达miR-20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CX43的PC-3细胞中,转染miR-20a的细胞荧光活性显著低于miR-NC组(0.46±0.08比0.99±0.14,t=10.2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变型CX43的PC-3细胞中,miR-20a组与miR-NC组细胞荧光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0.06比0.97±0.08,t=0.142,P>0.05)。结论CAFs来源外泌体miR-20a通过直接作用CX43基因,下调PC-3细胞CX43的表达,从而显著降低细胞间通讯连接功能,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与术前多参数MRI(mpMRI)前列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资料。根据PI-RADS评分分为低分(1~2分),中分(3分),高分(≥4分)3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I-RADS评分与Gleason评分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前列腺体积、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精囊侵犯、穿刺阳性针数、PI-RADS评分是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的影响因子(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前列腺体积(P0.01)与术前PI-RADS评分(P0.01)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PI-RADS评分低分组及中分组术前与术后Glea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高分组术后Gleason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Gleason评分较低(≤6分)而PI-RADS评分较高(≥4分)的小体积前列腺癌患者,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的可能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法舒地尔对创伤后兔尿道狭窄发生的影响及机制,观察兔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力、迁移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情况。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兔尿道创伤动物模型,分为5组:假手术组,手术组,不同剂量(3 mg/kg、10 mg/kg、30 mg/kg)法舒地尔组,术后3个月逆行尿道造影测量狭窄直径。从兔尿道瘢痕组织提取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TGF-β1(10μg/L)和/或法舒地尔(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ho相关激酶(ROC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胶原蛋白Ⅰ和Ⅲ的表达情况。结果:法舒地尔显著减少尿道损伤后狭窄发生(P0.05)。随着法舒地尔浓度的增加,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受到抑制,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减弱,ROCK、α-SMA以及胶原蛋白Ⅰ和Ⅲ的表达受到抑制;法舒地尔对兔尿道成纤维细胞外基质及ROCK表达起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通过下调TGF-β1诱导的兔尿道成纤维细胞Rho/ROCK通路,抑制细胞外基质形成,减少尿道损伤后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肉瘤样肾细胞癌(sarcomatoid renal cell carcinoma, SRC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缺乏生物标记物,传统治疗方式疗效不佳,预后极差,是临床上较难诊治的疾病。目前诊断仍首选CT检查,联合CT、MRI、PET/CT及穿刺病理活检等多种方式对于SRCC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治疗上多采取以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辅以基于免疫治疗的全身治疗。随着SRCC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试验的开展,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但现有证据较少,且多数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存在局限性,仍需进一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SRCC的诊疗提供更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内前列腺突出(IPP)程度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并由同一名医师完成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前列腺MRI上测量的IPP值分为非显著IPP组(IPP≤10 mm,n=146)和显著性IPP组(IPP10 mm,n=66),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术后尿控恢复的因素。结果:212例患者术后1、3、6、12个月尿控率分别为32.5%、50.5%、82.1%和91%。单因素分析显示,IPP、体质量指数(BMI)、膀胱颈部保留(BNP)、保留神经血管束(NVB)以及临床T分期是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的影响因子(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P10 mm(P0.01)、BMI≥25 kg/m~2(P=0.004)和BNP(P=0.032)是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P、BMI、BNP以及临床T分期是术后6个月尿控恢复的影响因子(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PP(P0.01)和BMI(P0.01)是术后6个月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P、BMI、BNP、保留NVB以及临床T分期是术后12个月尿控恢复的影响因子(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P(P0.01)和BMI(P=0.033)是术后远期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IPP10 mm和BMI≥25 kg/m~2不利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长期尿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