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了解扬子鳄舌腺的超微结构,取舌中部背面组织,用常规方法固定、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扬子鳄舌腺为典型的分支管状腺,其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见两种类型:1.浆液性腺细胞:胞质内含大量分泌颗粒分泌小管主要由这种细胞构成;2.暗细胞:这种细胞在分泌小管上皮中数量较少,电子致密度较高。亦含有分泌颗粒,细胞基部有质膜内褶迷路。本文还对舌腺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扬子鳄受精卵及未受精卵卵壳,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其卵壳由外致密层、蜂窝层、乳突层、外壳膜和内壳膜5层组成。并就经孵化的卵壳外致密层表面出现的腐蚀坑和裂纹产生的原因及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乌龟(Chimemys reevesii)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乌龟精子的形态。精子长度65~70μm,头部长17~20μm,尖而弯曲,并有以下特点:1.顶体复合体细而尖;2.核内有两条小管;3.连接段在细胞核末端形成连接领;4.中段的线粒体由9或10层不规则的同心圆状嵴及致密中心构成。研究发现乌龟精子同海龟类、喙头类及眼镜鳄的精子构造相似;但同蜥蜴类,鸟类及哺乳类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扬子鳄胚胎气管,支气管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田苗  陈壁辉 《解剖学报》1995,26(2):219-221
通过对28例扬子鳄胚胎气管、支气管的发生过程的观察,发现孵化第6d出现喉气管沟,第8d形成气管芽和支气管芽。第14-40d中,气管与支气管上皮周围的间充质细胞逐渐聚集,并分化形成粘膜下层、软骨片及外膜的纤维膜。第20-46d中,气管及支气管的上皮由复层柱状上皮逐步演弯为单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本文还对扬子鳄气管、支气管组织发生的部分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扬子鳄胆囊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扬子鳄胆囊组织结构的观察,探讨其胆囊的功能。材料与方法L:用组织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在光镜和电镜下对4例成年扬子鳄胆囊进行了观察。结果:胆囊及胆囊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组成。胆囊粘膜表面较平整,粘膜上皮由单层高柱状细胞构成,细胞中含大量透明的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胆囊管粘膜具有许多规则的皱襞,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顶部PAS反应阳性含少数透明的分泌颗粒,粘膜下层有大量色素沉积。结论:扬子鳄胆囊及胆囊管除吸收作用外,还能分泌粘液。  相似文献   
6.
扬子鳄胚胎舌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孵化第36d至第62d孵出的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胚胎舌表面的形态变化过程。舌表面于孵化第38d形成少数大的隆起与凹陷,第4刚开始出现舌乳头。舌上皮细胞的表面在第36~42d为圆形,表面光滑,中央凹陷,以后逐渐变成扁平细胞,第52d细胞呈规则的多边形,表面微绒毛清晰,细胞中央有一向外隆起的圆形或卵圆形核区,第56d后老化的舌上皮出现脱落现象。孵化第42d舌后部及中部的上皮内陷形成较大的舌腺腺孔。第48~56d中,较小的舌腺孔显著增多,而大舌腺孔数目无明显增加。第62d多数大舌腺孔内可见有粘液样分泌物。舌表面味蕾的形成很迟,第56d才出现Ⅰ、Ⅱ、Ⅲ型发育中的味蕾,第62d形成部分成熟的味蕾。本文对扬子鳄舌腺及味蕾的形态发生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虎纹蛙消化道两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目的:研究虎纹蛙消化道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兔疫阳性细胞的形态与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5-羟色胺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十二脂肠密度最高,直肠其次,食道最低。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和胃体,小肠各段亦有少数分布,直肠和食道中没有。结论:虎纹蛙消化道5-HT和SS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与多种动物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扬子鳄大脑皮层的后期胚胎发育,为比较胚胎学提供资料。方法:电镜观察。结果:大脑皮层可分为梨状皮质、新皮质、海马皮质3部分。孵化40d,梨状皮质和新皮质均处于较幼稚状态,海马皮质发育稍好。孵化50d,梨状皮质变化小大;新皮质中幼稚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海马皮质得到进一步发育。孵出期,梨状皮质中仍见小到较成熟的神经细胞,新皮质和海马已基本成熟,但新皮质中仍有不少不成熟的神经细胞。结论:扬子鳄大脑皮层各部分的胚胎发育具不同步性。验证了爬行类动物的起源是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9.
扬子鳄胚胎后肾发生的组织学及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扬子鳄胚胎后肾组织发生过程的观察,探讨其后肾发生及分化的规律和特点。材料与方法:用组织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法,在光镜下对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进行了观察。结果:孵育第18天,从泄殖腔附近发出的输尿管芽向生后肾组织侵入生长,生后肾组织产生许多生后肾小泡。第24天出现集合管及肾小管、肾小囊的雏形。第30天肾小管显著伸长并发生折叠,出现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肾小管中间段的形态分化。第40 ̄62天,肾小体逐渐发育成熟,肾小管各段逐步出现机能分化。在后肾发育过程中,PAS阳笥物质首先出现于集合管上皮细胞,其次是远曲小管,最后是肾小管中间段和近曲小管。第24 ̄30天中,集合管、肾小管及肾小囊上皮细胞中RNA含量均丰富,呈弥散型分布,第40天以后肾组织中RNA含量迅速减少。结论:扬子鳄后肾不同区域肾单位的发生与分化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