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66例,按休克期平均每小时尿量进行分组,分成高尿量组及低尿量组,将两组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乳酸值进行比较。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均出现血乳酸值升高,高尿量组在液体复苏6、24、48h各时点的血乳酸值均低于低尿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经抗休克治疗48h后,血乳酸值均低于入院时基础血乳酸值(P0.05)。烧伤休克期高尿量组血乳酸值低于低尿量组,补液后高尿量组更有利于血乳酸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任意型皮管微循环演变规律。方法:以兔胸背部任意型皮管模型,用显微电视录像技术测定皮管中段毛细血管口径(VCD)、血流速度(BFV)及血流量(BFR)。结果:皮管形成术后即刻中段毛细血管口径明显缩小,血流速度及血流量也均明显减少;在形成3周以后,毛细血管口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趋于正常。结论:皮管形成3周,皮管内才建立一套新的血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结合大张皮移植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28例深度烧伤创面,将行大张皮移植封闭创面后应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32例深度烧伤创面行大张皮移植后采用打包加压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二次手术率、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术后平均换药次数、平均抗生素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28.57%)、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25.00%)均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9.90,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换药次数(5.0±1.5)次、平均抗生素费用(2676.8±386.5)元及平均住院时间(23.3±8.1)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3.2)次、(3524.9±503.1)元、(32.5±9.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4、2.154、2.445,均P<0.05)。结论VSD技术结合大张皮移植术相比于传统的大张皮移植术后打包加压包扎能降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减少抗生素平均费用,提高皮片成活率,减少植皮次数,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便于操作和护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研究表明,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在多种肿瘤细胞内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比较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DNA拓扑异构酶Ⅰ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5-01/2007-12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完成。 材料:人病理性瘢痕组织标本来同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取的人病理性瘢痕组织21例,男15例,女6例;同一患者手术多余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21例作为对照。 方法:对人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鉴定是否为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NA拓扑异构酶Ⅰ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按拓扑异构酶Ⅰ染色阳性细胞占全部细胞的百分比分4个等级:≤5%为阴性(-);6%~24%为弱阳性(+);25%~49%为阳性(++);≥50%为强阳性(+++)。 主要观察指标:人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拓扑异构酶Ⅰ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拓扑异构酶Ⅰ在人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的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中均有表达。正常皮肤中,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各有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各有7例和12例呈阳性。正常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拓扑异构酶Ⅰ阳性表达率为14.3%,病理性瘢痕组织表达率为33.3%,差异无明显不同(P=0.147 3);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拓扑异构酶Ⅰ阳性表达率为14.3%,病理性瘢痕阳性总表达率为57.1%,存在明显差异(P=0.003 8)。 结论:在病理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拓扑异构酶Ⅰ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逆行岛状皮瓣在移植过程中坏死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方法 选取因修复四肢创面所施行的62例逆行岛状皮瓣,对皮瓣的设计、手术方法、皮瓣危象、皮瓣下感染、皮瓣下血肿形成及术后皮瓣撕脱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8例,其中1例因肌腱炎发生皮瓣下感染,1例因静脉危象出现部分坏死;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1例,其中2例因静脉危象部分坏死,3例发生皮瓣下感染,6例出现皮瓣下血肿;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9例,其中1例因动脉危象全部坏死,1例因静脉危象全部坏死,1例出现皮瓣下血肿;前臂链式血供逆行岛状筋膜皮瓣14例,其中1例因皮瓣撕脱坏死,4例出现皮瓣下感染. 结论 动脉供血不足与静脉回流障碍是本文4种逆行岛状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蒂部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皮瓣下感染与血肿形成严重影响皮瓣的存活质量和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人表皮干细胞和猪脱细胞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2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烧伤研究所完成。①取环状切除后幼儿包皮(家属知情同意)用中性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混合消化液消化,收集细胞,接种在已包被Ⅳ型胶原的培养皿中,快速黏附,保留快速黏附细胞继续培养,培养体系为低钙高糖DMEM培养基,待融和状态时,再次消化,离心收集细胞,再次经过Ⅳ型胶原快速黏附,保留黏附细胞,培养20d左右,用作构建表皮干细胞并进行细胞鉴定。②将第2代细胞接种于铺好Ⅳ型胶原的猪无细胞真皮上,每3天换液。10d后将其转移至不锈钢网架上,行气液界面培养5d左右,构建复合皮。③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2组。于动物背部尾侧正中作2.5cm×2.5cm的全层皮肤至肌筋膜的切除。实验组10只创面覆盖表皮干细胞构建的复合皮移植物,对照组10只覆盖无细胞真皮移植物。④移植后7,10,14,21和35d,两组动物均活检取材,进行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鉴定等。结果: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扩增及鉴定:在扩增的细胞拟接种于无细胞真皮前,进行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以流式细胞术进行α6、CD71鉴定。经胶原Ⅳ黏附的细胞培养后形成较大集落,拟接种的种子细胞中α6briCD71dim细胞占总细胞的(39±7)%;鼠抗人角蛋白19阳性细胞率为(53±6)%。②组织工程皮肤的建立结果:表皮干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上1d后,细胞便贴壁并开始生长增殖,8d左右透过间隙见无细胞真皮上表皮干细胞渐增殖融合成片;2周时无细胞真皮表面可见菲薄皮片状生长的细胞膜片物。复合皮组织学检查可见无细胞真皮表面覆盖多层融合的表皮层细胞,无细胞真皮内细胞成分去除完全。③创面愈合情况:术后2周,实验组移植物成活,创面上已上皮化,移植物柔软,而对照组无细胞真皮表面未上皮化,较干燥,色暗、触之较硬,两组创面均未见明显收缩。4周,实验组创面愈合,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对照组无细胞真皮干燥脱落而创面暴露,创面收缩明显,创面边缘因自体表皮细胞爬行而缩小创面。④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实验组2周时创面已全部上皮化,但细胞分层少;3,4周表皮层分化良好,多层结构,真皮纤维内见成纤维细胞长入,见少许炎症细胞,大鼠自体正常皮肤见毛囊及毛发结构。对照组2周创面尚未上皮化,无细胞真皮干燥变性,3,4周后创面仍未愈合,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实验组愈合创面抗人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型抗原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证明新生表皮由移植的人表皮细胞形成。而对照组阴性。实验组愈合创面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整个表皮层细胞胞浆染呈棕黄,为阳性反应。结论:利用体外纯化扩增的表皮干细胞及制备的猪脱细胞真皮可体外联合构建具有复层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该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修复动物全层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的刺激性G蛋白(Gs)免疫组化分析,探讨刺激性G蛋白(Gs)在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的作用。方法手术切取18-38岁瘢痕整形手术病人的病理性瘢痕和术中多余全厚正常皮肤各20例,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均取自同一个病人。以上标本均经过病理HE染色证实。把标本分成两组即病理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每组各20例。取部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对标本染色后大体观察发现两种组织均有刺激性G蛋白的表达。表达分布在表皮的基底细胞内、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内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基底细胞和正常皮肤的基底细胞表达均为阳性,但无明显差异。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内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的表达均为强阳性,正常皮肤中两种细胞表达均为阳性。表达存在差异。结论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均有刺激性G蛋白的表达;其表达在表皮的基底细胞内无明显差异;但在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内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高于后者。这可能与病理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镧调控内毒素/脂多糖(LPS)激活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随机分为:LaCl3 +LPS组、LPS对照组、LaCl3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p65蛋白核转位情况;分别提取细胞总蛋白或胞核胞质蛋白,ELISA法测胞核蛋白中p65蛋白与靶基因结合的活性;Western blot分析胞核蛋白中p65蛋白、胞质中核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和磷酸化的核因子抑制蛋白α(p-IκBα)水平,及总蛋白IKK激酶的表达和磷酸化情况.结果 镧可阻断LPS诱导p65蛋白活化,如抑制其核转位、降低其在胞核中的表达并减弱其与靶基因结合活性.镧可抑制LPS诱导的IκBα降解,但LPS诱导IKKβ磷酸化不能为镧所阻断,且p-IKKβ磷酸化IκBα的能力亦未受到镧的影响.结论 镧可通过抑制LPS激活巨噬细胞IκBα蛋白降解、p65蛋白核易位及与靶基因结合,从而抑制LPS诱导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这可能是镧抑制LPS活化NF-κB通路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表明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拓扑异构酶Ⅰ存在高表达,实验以此设想作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羟基喜树碱能否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对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选取羟基喜树碱2~1 000 μg/L共10个药物质量浓度梯度,分别选取给药后24,48和72 h时间点,采用MTT法检测羟基喜树碱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低质量浓度(2~8 μg/L)下羟基喜树碱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质量浓度8~125 μg/L时出现平台期,质量浓度125~500 μg/L时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说明羟基喜树碱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药物作用质量浓度和成纤维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r=0.87,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抑制率无明显增加,药物作用24,48和72 h后,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233,176及103 μg/L.因此实验推论羟基喜树碱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异种无细胞真皮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一种相对完美的异种无细胞真皮的制备方法。方法 在形态学观察和微生物监测两方面,对NaCl-SDS法、NaCl-SDS-胰蛋白酶法和Dispase-Triton法3种方法制备的无细胞真皮进行比较。结果 NaCl-SDS法去除真皮内细胞不完全,NaCl-SDS-胰蛋白酶法和Dispase-Triton法去除得完全。Dispase-Triton法对基底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 NaCl-SDS-胰蛋白酶法是一种相对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