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祛斑胶囊的药理作用.方法:测定祛斑胶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用黄体酮致大鼠"黄褐斑",测定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大鼠皮肤、肝脏中丙二醛、酪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结果:祛斑胶囊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53.9%);降低大鼠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大鼠皮肤、肝脏中丙二醛、酪氨酸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P《0.01或P《0.05).结论:祛斑胶囊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对黄褐斑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复方痛风胶囊治疗痛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方痛风胶囊治疗痛风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酵母浸膏灌胃同时腹腔注射乙胺丁醇制备高尿酸血症模型,采用踝关节注射尿酸钠制备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白细胞介素Ⅰ(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复方痛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及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复方痛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消除痛风性关节炎肿胀、疼痛等症状,减少炎性介质IL-1β、TNFα的释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复方痛风胶囊能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减少尿酸钠在关节部位沉积,减少IL-1β、TNFα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平胃合剂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平胃散改变剂型而成,由苍术、姜厚朴、陈皮、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和胃为主。为保证临床用药质量稳定,笔者对平胃合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根据合剂的工艺要求及处方药物含有的主要成分,制定了平胃合剂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中药处方是载有药品名称、数量、用法、用量等内容的书面文件,是药剂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中医治病用药讲究组方配伍,处方书写尤需严谨规范。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品种广杂,使得药名和剂量的使用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以致处方中药物名称使用不规范现象常有发生。笔者经大量调查,发现许多基层中医院存在处方中药物名称不规范的情况。现就临床处方中常见的药物名称辨析如下(见表1):  相似文献   
5.
临床药学是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中药临床药学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分支。中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十分必要,且有其特殊性。如中西药并用,品种多样;人员结构中、西合伍,以中为主;中药合理应用的特殊性等等。中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应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素质;注重临床药师的临床实践,关注合理用药;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积极开展用药咨询,改变药学服务模式,从而使中医院临床药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中药血余炭作为末梢血管栓塞剂的效果、栓塞机理、安全性及相关生物特性。方法 将中药血余炭磨制成200~500μm大小的颗粒,血余炭颗粒(CCP)均以生理盐水加60%泛影葡胺混合。使用Seldinger方法穿刺右股动脉,经导管把血余炭注入到3只犬的左肾动脉,超选栓塞肾脏部分末稍血管;并以PVA注入右肾动脉作对照。在栓塞术后第7、14和56d分别处死1、2和3号犬,取出双肾固定,制作病理标本。结果 (1)3只犬均能耐受麻醉与血管造影和栓塞术,行为状态在栓塞后7d内逐渐恢复正常。(2)组织学标本:在栓塞术后第7、14d,肉眼见肾脏缩小,切面末梢血管内有栓塞剂;镜下见血余炭栓塞剂附着于血管壁,其周围血栓形成;血管壁炎性坏死:血栓逐渐机化。栓塞术后第14d,炎性反应明显,并有少量出血。在栓塞术后第56d见肾脏明显缩小,有大面积的缺血性梗死;镜下见血栓完全机化,栓塞组织呈缺血性梗死,有少量血管再通。CCP维持栓塞的时间在8周以上,属中期栓塞剂。经栓塞术后第7、14和56d病理观察,血余炭栓塞的病理过程为:血余炭附着血管壁,诱发血栓形成,血栓机化,血管壁炎性坏死管腔闭塞,栓塞组织缺血性梗死。结论 血余炭颗粒能有效地栓塞末稍血管,栓塞机理和效果与PVA相仿。炎性反应较PVA重,在栓塞后两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斑(melasma)中医称“面尘”、“黧黑斑”、“肝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表现为额、颊、鼻及上唇对称性不规则色素沉着,呈蝶状,轻者浅褐色,重者深褐色或浅黑色斑块,是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多发于中青年女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