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作为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水平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文中就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肉毒杆菌中毒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是临床极少见的一种食物中毒,本地区2003年1月22日~4月4日间先后发生一家族中多人肉毒杆菌中毒事件,2个多月共12人发病,包括同一家庭5口人及其亲属7人,其中男1例,女11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6岁,平均32岁。死亡4例(男1例,女3例),死亡者年龄最大60岁,最小7岁。1.2诊断概况先发病的5例因诊断不明,死亡3例,存活的2例(例3,例4)先后转上级医院,此2人发病间隔近2个月,先发病者(例3)多次误诊后,经对症治疗好转出院;后发病者(例4)转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期间其家族又有7人先后相继出现类似症状,均就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FMD是OIE规定的A类动物疫病之一,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对世界公共卫生存在着巨大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素有“政治经济病”之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AsiaI口蹄疫病毒VP1蛋白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鉴定。方法:用纯化的AsiaI型口蹄疫病毒VP1表位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经过3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采用有限稀释法和间接ELISA克隆和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用SDS-PAGE电泳、间接ELISA以及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所获得的mAb的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获得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AsiaI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88、5E1、5E2,其分泌的mAb为IgG1(188)和IgG2a(5E1、5E2)亚类,他们均能特异性的识别VP1重组蛋白和AsiaI型全病毒,其腹水效价在1:10^5~1:10^6。微量细胞中和试验表明该mAb能很好地识别灭活的FMDV,中和效价达1:1024以上。交叉试验表明该mAb具有高度特异性,型间无交叉反应,证明所获得的mAb均完全针对AsiaI FMDV抗原决定簇。结论:在口蹄疫病毒mAb的研究中,VP1重组蛋白有望代替活病毒来制备mAb。AsiaI口蹄疫病毒VP1 mAb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口蹄疫的检测方法和抗原表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病毒细胞受体是指能特异地与病毒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并促使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膜组分,被认为是病毒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的一个决定因素。病毒必须在细胞受体的参与下才可能入侵宿主细胞,进入扩增生命的循环,细胞也因此遭到破坏,甚至导致宿主机体的死亡。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是引起口蹄疫(FMD)的病原,对口蹄疫病毒细胞受体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口蹄疫病毒的感染途径、复制过程、致病机理和疫病预防及治疗等一系列问题,细胞受体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口蹄疫病毒研究中的重点领域,现将FMDV细胞受体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并可远距传播的动物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之首,我国农业部也把FMD列为17个第1类动物疫病中的第1位,充分显示了国内外对FMD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陕西关中农村人口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关中三县12个行政村8166人(男性3352人,女性4814人)进行横断面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血糖、血脂测定。结果:高血压标化患病率男性为20.4%,女性为11.4%。经单因素分析发现,除吸烟和饮酒外,影响关中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因素依次为年龄、性别、超重、BMI、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经多元回归分析,腰臀比和体重指数是当地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本地区农业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较高,应重视对超重肥胖、血脂和血糖异常的测干预,以期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T细胞受体( TCR)触发是TCR与配体结合诱导信号进入细胞膜,引发TCR识别抗原过程.关于TCR的触发机制有多种说法,现有3种主要识别触发机制包括:聚集,即在TCR同MHC/抗原肽复合体结合时因有关分子的物理性聚集而被触发;构象改变,在TCR同MHC/抗原肽复合体结合时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而被触发;分散与再分布,TCR同MHC/抗原肽复合体结合时引起的TCR-CD3复合物与其他细胞膜相关蛋白的分散与再分布.本文中将综述每一种机制的研究进展,推测T细胞识别过程中3种机制均涉及.  相似文献   
9.
整联蛋白是一类由α亚基与β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αβ异源二聚体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膜黏附因子受体。主要介导细胞粘附和信号传导,并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功能,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等。整联蛋白有多种配体其主要包括:细胞间配体,如细胞间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配体,如粘连蛋白;血管细胞黏附配体,如血栓黏附分子-1。整联蛋白能识别多种病毒表面上特定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序列”,在病毒吸附或感染细胞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作为腺病毒属、疱疹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及呼肠孤病毒科等科属中的多种病毒的受体。  相似文献   
10.
病毒受体多为蛋白聚糖、糖脂或脂、糖蛋白且以单个或多个分子的复合体形式才能存在,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存在于细胞表面,是病毒特异性结合的主要糖蛋白受体,最初发现以硫酸乙酰肝素为受体的病毒是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HSV-2).硫酸乙酰肝素可作为多种病毒的受体,其可与病毒的多个吸附位点结合,它作为病毒受体来介导病毒进入细胞特定的部位或促进病毒与其第二受体的吸附.以硫酸乙酰肝素为受体的病毒有疱疹病毒、登革热病毒、口蹄疫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等多种病毒.研究发现,酸乙酰肝素可作为多种病毒的第一受体(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